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
一、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途径
1、怀孕期间,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2、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皮肤或粘膜接触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分泌物或血液,可能被感染。
3、产后哺乳过程中,艾滋病病毒可通过乳汁感染婴儿。
二、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
1、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2、预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育龄妇女非意愿妊娠。
3、预防感染的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如果怀孕,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
②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产前保健和预防母婴传播的相关服务;
③充分了解母婴传播的危害,知情选择终止妊娠;
④如果继续妊娠,应接受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孕期保健、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等服务;
⑤选择住院分娩,避免产时感染;
⑥接受产后保健及新生儿喂养指导服务。
4、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怀和支持。
三、喂养方式的选择
人工喂养是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最安全的选择,杜绝混合喂养;
四、婴儿艾滋病病毒检测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在出生后(6周和3个月时)采血进行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如结果阴性,按未感染儿童处理。在12月龄、18月龄再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
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性病中,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艾滋病。梅毒是一种影响全身脏器和组织的疾病。
一、梅毒对胎儿的影响
1、孕妇患梅毒后,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2、晚期流产或死胎。
3、新生儿有可能会有先天性梅毒的体征。
4、有可能是先天潜伏梅毒,到儿童后期或成人期早期时,出现梅毒症状和血清学试验阳性。
二、梅毒对孕妇的影响
1、对脏器和组织的损害较非孕期更加明显。
2、由于患梅毒使孕妇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明显增加,导致孕妇抵抗力减弱,体质下降,经常出现咽喉感染。
3、分娩后由于梅毒导致的子宫壁病变,会使产妇出血增加,甚至大出血,引起贫血,影响产后恢复。
三、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
1、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2、进行孕前检查,梅毒感染妇女在梅毒治愈后再计划怀孕。
3、在孕早期进行梅毒筛查,梅毒感染孕妇要接受规范(全程、足量)的治疗。
4、梅毒感染孕产妇要接受适宜的安全助产技术服务,尽量避免增加梅毒螺旋体经血液、体液母婴传播的危险,减少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梅毒的机会。
5、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要根据母亲孕期用药情况予以预防性治疗。
6、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要定期接受随访,随访时间最长至出生后18个月。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
妊娠的任何时期都有感染肝炎病毒的可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在妊娠这一特殊生理时期,肝炎不仅使病情复杂化,也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较高。婴儿T细胞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乙肝病毒有免疫耐受,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围生期感染的婴儿,有相当一部分将转为慢性携带状态,以后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一、乙肝母婴传播的途径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母婴传播有3种途径:
1、宫内传播
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增强母血渗漏造成。
2、产时传播
是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占40—60%。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含HBsAg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破裂,母血漏入胎儿血循环。
3、产后传播:
与接触母乳及母亲唾液有关。
二、乙肝母婴传播的途径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应从妊娠前着手。孕前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育龄妇女应接种乙肝疫苗;患急性肝炎的妇女至少应于肝炎痊愈后半年,最好2年后怀孕;夫妇一方患肝炎者应用避孕套以免交叉感染;对所有准备怀孕的夫妇双方,筛查夫妇双方HBsAg及乙肝DNA,进一步检查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清标志物。
阻断婴儿传播的主要方法是产后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国际单位,产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出生1个月,6个月复种一针。三针结束后婴儿抽血化验乙肝三系。
一般认为母血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及后两项阳性孕妇均不宜哺乳;乳汁HBV—DNA阳性者不宜哺乳;目前主张只要新生儿接受免疫,仅HBsAg阳性的母亲可为婴儿哺乳。
免费政策:
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在各医疗助产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时均可享受一次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免费检测。
详情-
冷江妇幼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