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说出来也特别无语……先找几张现场图片给你们看看。
陶陶居店内排队等待的食客。↓一大早排队的情况。↓
如果不是还有人戴着口罩,笔者实在想像不到这样的情景居然发生在疫情决战关键时刻的这几天。
为了经济复苏,笔者能理解商家和政府的做法。但我们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好不容易把疫情慢慢控制到一定程度,大伙儿这“热情”,也太夸张了吧。
笔者最近还看到某个 我的天!一开始不肯戴口罩,好不容易戴上了,疫情还没结束又飘了吗?
2
还有更夸张的,比如下图中的四川广元。
2月21日,四川广元不少人出门晒太阳。在利州广场,市民扎堆喝坝坝茶,一市民拍视频称人山人海全是脑壳,密集恐惧症都要犯了。
笔者以为这就很夸张了,但没想到,江西赣州瑞金出现了更夸张的情景,如下面视频所示。
视频中标示着2月21日,集市上人头攒动、蔚为壮观,这里面但凡有一个感染者,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对此,当地政府连夜回应,宣布将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还有很多普通网友观察到的情况。
“路上已经开始有人不戴口罩了。”
“已经在路上开始近距离唠嗑。”
这一个个的场景,大家以为疫情结束了吗?
是因为确诊的消息越来越少,所以就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痛吗?
现在就用事实来告诉大家,现实到底还有多残酷。
3
21日,一些媒体机构还在宣传着广州连续4天0确诊。
也许是消息太好,才会出现开头笔者介绍的场景。
结果仅过了一天,22日,就曝出又有人确诊了,整个广东当天一共新增6例确诊。
从全国数据来看,截至21日24时,死亡人数增加了人,整个疫情加起来也人了。
这不是数字,是生命啊!
我们真的还敢大意吗?更何况,此刻大意,最对不起的就是那些为了抗击疫情而牺牲的医护人员,他们可能就白白牺牲了……
4
2月18日10点4分,医院的院长刘智明在感染新冠肺炎后,救治无效离世,年仅1岁。
如果你看过这段视频,你会忍不住哭出来。 视频中哭得撕心裂肺追着灵车跑的,就是刘智明的妻子。为了收治病人,刘智明试过几天几夜基本没合眼。可就是这样的人,却不幸被感染,并最终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
澎湃新闻为其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医院新楼修好,但刘院长不在了”。
这句话来自医院一个护士的朋友圈,笔者看到这句话,眼圈泛红。
2月20日,医院30岁的彭银华医生鏖战新冠肺炎不幸殉职。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正月初八,他已经按照计划举行婚礼。而他的妻子,已经怀孕6个月。
本来他们应该是幸福美满的一家,可这一切都停留在了年的这个早春。
还有医院工作了29年的肖俊医生,也在2月8日倒在了抗疫一线。
太多了。
除了医护人员,还有各种在一线拿着生命在跟疫情搏斗的人。他们原本可以不去冒这个危险的,但为了人民,他们没有退缩。
试问,那些现在就松懈的人,对得起他们的牺牲吗?
跑出去“聚堆”的这些人,就算你们不看新闻,钟南山院士他老人家的话,你们也应该听吧?
84岁的他还在前线奋战,他也还没说疫情解除。
我们在后面添堵,这算什么?难道你们忘记了这一个多月我们举全国力量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牺牲了多少同胞,损失了多少钱,才有了今天的初具效果。
每个人都默默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听到的所有好消息,都是用沉重的代价换回来的啊!
真的,别在这个时候添乱了,我们真的承受不起疫情的反扑了。
等疫情结束了,我们再好好玩、大吃大喝,一个月都熬下来了,不差这几天。
再等等!真的再等等!
来源:假装是天堂(ID:jzstt),作者:老徐
本期编辑:胡程远、蒋川
各位,疫情还没结束啊!!!近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久违的扎堆场面——有餐馆急匆匆恢复堂食引来门口排长队的;有在城市广场上摘掉口罩密密麻麻围坐晒太阳的;有县城集市摩肩接踵的;有热门公园门前再现“停车难”的;有商场里人潮涌动销售额暴涨的……虽然还只是少数地方,但看着特别扎眼。
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出现,但一些人的“心理拐点”已迫不及待地到来。
苗头背后,原因有三:一是一些人在家憋太久了,宅不住了,眼见春光大好,不由得心里长草;二是一些人误以为复工复产就等于疫情已过,看着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动了机器,就觉得餐馆集市等等也应马上“复工复产”;三是一些地方的防控工作出现了不应有的松动。
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冷静判断——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
围绕“拐点”,我们大家至少应有三个共识:
其一,这个新冠病毒确实非常狡猾。科学家们已就此一再提醒公众。目前疫情蔓延势头虽已得到初步遏制,但人类对它的了解和把控还非常有限,它可能狡兔三窟,也可能卷土重来。在遭受遏制之际,它或许正默默等待着人群扎堆这个复苏良机。
其二,判断拐点必须非常审慎。如果一段时间里病例数据“由涨转降”或“涨幅缩减”,就仓促认定拐点已到,就此放松懈怠,很可能局势又会“拐回去”。换句话说,疫情接下来的发展,跟病毒这家伙的脾气特性有关,也跟我们的劲往哪儿使、脚往哪儿走有关。
其三,这两天已有些声音发出,提醒大家“拐点未到,莫要扎堆”。这个提醒很及时,不过还少说了半句话。把提醒的话说全乎了,应该是:拐点未到,莫要扎堆;就算下一步拐点到了,也再绷绷,先别扎堆。
△2月21日四川广元利州广场市民扎堆喝坝坝茶
至于复工复产,全社会更应保持对中央部署和各地做法的精准理解。要注意,在中央的部署里,“复工复产”前面还有四个字呢——“有序推动”。这个“序”,就是科学合理的次序、秩序。一是事关防控救治的关键物资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事关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龙头企业等,先开动运转起来。而容易形成人群聚集的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恐怕视当前疫情状况,基于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应作有序安排。不能一窝蜂,更不能自行其是。二是看看那些复工复产的企业,也不是在甩掉口罩、扎堆聚集中复工复产,而是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一边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好生产空间里的防控要求,一边才开动机器、加紧生产。
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里有一句很关键的话——“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那些在餐馆、商场、广场、集市等场合又悄然重现的扎堆聚集,恐怕就是一种与疫情防控不相适应的秩序吧。这个苗头,必须打住!
当前,湖北、武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那里的保卫战还在艰苦推进。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支持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最好方式,继续为本地防控出力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管住自己的腿、戴好自己的口罩、遵守本地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具体要求。
担有防控之责的工作人员,要对一些松动的苗头保持警觉,并及时采取行动。这几天冒头的一些扎堆行为,很多已被当地防控管理者及时制止,这是必要的,也是给更多人的提醒。服务业场景里的热闹场面,一定会回来。但如果回来早了、回来得“无序”,那么真正有序安全的回来,就会被拖得更久。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前一个阶段大家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还需要下一个阶段大家来共同珍惜、保持、巩固。爬泰山,半道有个地方叫“快活三里”,地势平坦,好多游客正好爬得累了,就在此驻足歇脚。而有经验的挑工们从不在此停留,因为一旦松了劲,后面的“十八盘”就难上了。
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我们所有人,都不是游客,而是挑工。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