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涉黄”了吗?提起“扫黄打非”,很多人以为离自己很远,总觉得天高皇帝远,即使自己偶尔犯了点错,也不会这么巧就被警察抓到。但如今,也许就这么巧。前段时间,警方正式把大数据作为“扫黄”的常规手段。
那么,究竟是哪类特征的人容易被警察“盯上”呢?
一、你真的知道“黄”的危害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黄”的危害可以说是几乎为零,甚至出现了“黄天在上,我与赌毒不共戴天”的玩笑话。
的确,和赌博动辄倾家荡产、吸毒对身体的摧残来说,“黄”显得没有什么危害,不过是花点钱放松自己的身心罢了,民间甚至出现过诸如“十男九嫖”的成语。
但是是真的如此吗?如果“黄”没什么危害,那么国家又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地“扫黄”呢?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吃瓜群众误以为“黄”没什么危害,是因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地思考。我们以“黄”最常见的行为卖淫为例,卖淫产业链毁掉的可能是一个男人的妻子,姐妹,女儿,甚至母亲,而不是他自己。
自由总会带来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别人有一万种方法让你“自愿”。你以为是拥有了处置自己身体的自由,实际上是给了坏人利用你身体的自由。嫖客不是受害者,而是共犯。
除了会带来剥削和阶级压迫,“黄”没有其他的问题吗?
那当然不是。“黄”还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仅年,全国就处置了“扫黄”案件1.3万余件,其中牵扯到刑事犯罪的有两千多件,可见“黄”严重影响到了社会治安稳定。
除此以外,艾滋病、梅毒等等恶性传染病在我国的传播,“黄”是第一责任方。
二、天降正义——大数据
正是看到了“黄”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所以我国从建国之初就建立了严格的法律体系来确保“扫黄”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受困于技术条件的制约,一直以来我国的“扫黄”工作主要靠人力来完成。年,广东东莞开展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扫黄行动”,此次“扫黄”共出动警力六千余人,共抓捕涉黄人员几百名。
虽说富有成效,但仅靠人力会造成警用资源紧张,而将我们众所周知的“大数据”和“扫黄”结合起来,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数据”是什么?提起“大数据”,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所谓的“大数据”,就是基于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进而判定用户偏好的技术手段。
简单来说,“大数据”就是你逛某宝时搜索想要的东西,等到下次再打开会自动推荐类似的商品,是你刷短视频后再给你推荐的同一类短视频。
所以说,警方可以用“大数据”来跟踪判断一个人的消费习惯,进而判断他是不是“高危人群”。
三、今天你涉黄了吗?
比如一个人经常浏览色情网站,那么警察就可以定位他的手机,一旦出现传播的倾向,就可以立即制止。再比如经常去一些按摩店的人群,如果转账记录总是发生在深夜且数额不小,那么警方就有理由怀疑进行了人肉交易。
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种特征的人要注意了,你有可能已经进入了警察的监管范围。
第一,经常浏览色情网站并喜欢评论转播的人,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传播淫秽影像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或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以前被“扫黄”过的,如果你的转账记录再次可疑的话,有可能已经在警方的监控下了。
第三,按摩店或洗浴店这种“高危”场所,频繁地出现夜间转账或者出现酒店转账,也会被列入重点管控对象的范畴。
大数据不会冤枉一个人,更不会放过一个人,身为我国公民,洁身自好、遵守法律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结语
如果有以上几种行为,你确实要注意了,可能下次“扫黄”的对象就是你。随着我国互联网科技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融入到了社会治安当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关于大数据“扫黄”,你还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点赞或者留言,喜欢本文的记得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