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来说下袁立。(我是小唯,一点自己的小想法与大家分享)
事情的经过,大家想必都了解了,大致就是:《演员的诞生》播出袁立PK张彤演技一集,袁立遗憾被淘汰。当晚,袁立连发多条微博控诉节目,并晒出与节目组工作人员对话的截图指其欺瞒她,不签合同,不给劳务费。针对袁立的指责,浙江卫视昨日发布声明,强调节目组一直以来追求公平公正,节目不受任何人操控。袁立连续发微博继续怒怼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节目组,称其恶意剪辑:“为了你们的收视率,随便把人剪成了一个精神病,是非常邪恶的!”“请给我一个说法!请还我一个公道!”
袁立怒怼《演员的诞生》节目组,引来很多网友叫好,但也有不少“理中客”说袁立“不遵守职场规则”,“不会为他人着想”,还有人把袁立比成“龙傲天”,说袁立“固守着自己的“真性情”,以激烈的姿态拒绝一切不公与苦难;这让她成为不好欺负的‘龙傲天’,也让她失去了灵性沉淀和智慧生长的机会。”
一个节目自称公开、公平、公正的选秀节目公然作假到连投票器都是假的程度,一个女演员不顾潜规则“讨说法”,居然被认为是“龙傲天”,试问有全天下有比这更深的奴性吗?还恬不知耻的教训袁立“失去了灵性沉淀和智慧生长的机会。”你们的智慧就是假唱、潜规则的智慧吧?任何时代都有人担忧理想主义者,或者怀疑理想主义的实际效果,但恬不知耻的调侃、戏谑理想主义的,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张目的时代,也就无过于当下的中国了!
不知为什么,袁立这事情让我想起《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晴雯撕扇”,事情大致经过是:端午佳节间,宝玉因金钏儿之事,心情很糟糕。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不仅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且连来劝架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最后,宝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罢。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可以说,这个故事把晴雯的媚、娇、傲、直、急、蛮、慧都写活了。这一个个实乃集天地之灵秀于一身,不免令谁见了都咂舌不已,更别说心生爱怜了。然媚则不稳,乃王夫人平生最恨;娇则受宠,为其他女儿所嫉恨;傲则不群,于人情世故不通招小人怨恨;慧则高显,必有枪打出头鸟之结;再直、急、蛮等秉性,晴雯结局大体已定矣。所以,晴雯最后就被王夫人以“勾引宝玉”为名撵出了大观园,病死在外头。
人们又是怎么看晴雯的呢?不巧手边正好有《蒋勋说红楼》和《白先勇细说红楼》,两本都是文本细读的名作,我就翻了翻他们对“晴雯撕扇”一章的解读,看看有什么高见。
先看《蒋勋说红楼》第四辑,头篇就是分析“晴雯撕扇”:
晴雯的个性与袭人截然不同,袭人是忍辱、圆融;晴雯则嚣张、跋扈。在宝玉跟晴雯发生冲突之后,袭人尽量地委曲求全,晴雯却唯恐天下不乱。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就算你读上十几次还是弄不清楚他到底喜欢袭人还是晴雯,他对袭人的委曲求全和晴雯不怕把事情闹大这两种人生现象不加任何褒贬和判断。其实,人最大的谦卑莫过于能意识到身边所有的人你其实都无从判断,能明白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很多写作者做不到这一点,说实话,我自己也做不到。我刚才用到一个词叫“谦卑”,文学创作最大的领悟就是彻底的谦卑,它意味着你看到一个生命,虽然不能理解,甚至并不认同,可是你却明白和尊重他的方式生活。
好的文学一定会触到人性的根本,由此引发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在现实中,我们都不敢扮演“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角色;可是在文学里,它会鼓励你为实现自己心灵的美放弃很多现世的名利。现世所有人都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我”想要的,而只是大家认为你应该要的,你考第一名,上第一志愿,拿高薪水……所有人都认为你这样做才是对的,可是有一个弗洛伊德讲的“本我”,却很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活过。所以当唐明皇“从此不早朝”的时候,可能是忽然找到了“本我”,本来他一直是个好皇帝,到五十二岁时忽然觉得好累,决定要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长恨歌》之所以每次读你都会很感动,是因为你自己心里面也有不想早朝的基因。这个基因在《红楼梦》里晴雯撕扇的时候忽然跑出来了,“千金难买一笑”是古人的教训,可是它会变成你在现世当中的内心冲突,这是《红楼梦》里值得一读再读、三读四读的一段,它讲的是非常细微的人性。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这个扇子如果交到袭人手上,她绝不会撕,因为袭人是非常儒家的,崇尚理性,知道拿捏分寸;可晴雯则是天生的老庄,身上有种逍遥的气息,说撕就撕。这种个性在儒家的文化氛围里是一个悲剧,因为她滑那么隐忍。儒家的文化一直强调“忍”字的重要;老庄的哲学则倡导活出自我的率性跟自由,这本来就是人生中的一对矛盾。在当今社会,让大家看《红楼梦》,或者讲从此君王不早朝”,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我知道我再怎么讲,你回家也不会撕扇子,明天还会照样乖乖地去打卡。
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受儒家的影响太大了,已经基本上不会有非分之想,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其实在很多时候受到这个规矩的限制。通常读《红楼梦》的人都不会欣赏撕扇子的举动,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是《红楼梦》里惊心动魂的片段,因为它颠覆了我们一贯遵守的规矩,忽然让我们到,人活着“一笑”是多么难得。回想一下,自己一生什么时候为自己的“一笑”花过心思?有没有想到过哪一天给自己一点赏赐?
常听人说,我这一辈子就为了丈夫,为了太太,为了妈妈,为了孩子,为了……有时候我会问这些朋友,你什么时候也为自己一次啊!他会忽然呆住,大概已经活得忘记自己喜欢什么了。《红楼梦》给我们的最大提醒是,人一定要保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部分,才不会觉得委屈。人要到一定年龄,才有读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为撕扇子是个象征,只有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一生才值得,这是《红楼梦》非常重要的主题。
再看看小说家《白先勇细说红楼》怎么分析的——
曹雪芹用个撕扇子来表现这个女孩独特的个性,它只是很小的插曲,但充分显示她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很自负,为什么自负?第一,长得好。……如果是一个考虑不那么周到的作者,形容的话马上就出来了。曹雪芹不讲,留了一手,一直到最后,七十死回(通过王夫人的眼睛才写了)晴雯削肩、水蛇腰,眉眼有点像林妹妹。……《红楼梦》人物的刻画,到了某一个阶段,突然间放得很大,哪个人物马上就成了画得很好的一幅图了。或者像电影里面,一点一点积累人物形象,一下子来个近镜头,让你把整个人物看清楚了。这种东西看起来容易,其实不容易,要在最恰当的时候,用最恰当的语言描写出来……形容晴雯不要多,水蛇腰,够了!你再也不会忘记。如果说细腰,不够的,蛇腰也不够,加个水字,这就够了,形容晴雯到顶了!
在某方面来说,晴雯等于没有受过教育的黛玉,不识字的待遇……她们率真的个性,不适合礼俗规范的社会,也就指向了最后的败亡……晴雯也得罪了袭人,得罪了很多人,她个性率直、刚烈,不容于世,虽然也有可爱的一面。曹雪芹写她们,不是没有缺点,有缺点也可爱,但可爱不一定能够生存。从另一方面来讲,宝钗、袭人很懂世故,很会取悦,但也不能苛责她们,她们也要生存,也要在这个社会秩序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各人有各人的角色,红楼梦不加评论,让一个一个的,一出一出的演出来。
蒋白二先生的解读,我认为很精彩。有些豆瓣傻逼因为学术观点不同就黑白先勇,却看不到白先生以小说家身份解读红楼梦的精彩之处,尤其是表达技法方面。也有些沉迷文史考证的装逼犯因为蒋勋作品的一些硬伤就鄙夷蒋勋,却看不到蒋勋美学感悟的敏锐过人。这些都是一叶障目之辈。
而蒋白二先生的解读除了各擅胜场外,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理解了曹雪芹对人物的谦卑和同情。比如蒋勋说“文学创作最大的领悟就是彻底的谦卑,它意味着你看到一个生命,虽然不能理解,甚至并不认同,可是你却明白和尊重他的方式生活。”白先勇说“各人有各人的角色,红楼梦不加评论,让一个一个的,一出一出的演出来。”用佛家术语,就是“去修各自的胜业”。
也许有人要说了“袁立活得大胆是他的自由,其他演员按照潜规则小心翼翼得活着也是人家的自由啊”,“既要让林黛玉活,也要让薛宝钗活。”这根本就是偷换概念,你比如说章子怡,为北京那大火中的弱势群体说话,人也不错,她平日世故点我也喜欢她。但在浙江卫视这节目中,作为评委参与节目造假、比赛舞弊,这种行为就是必须要鄙视的。这不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比较,而是真实与虚伪的较量,是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底线,“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是个人自由,需要尊重;但设置规则让用筷子的成功,而用刀叉的人处处失败,这就不是自由选择”,浙江卫视这种虚伪造假的节目恰恰让很多有演技真功夫的人失去了上升渠道,他们扼杀的不是一个袁立,而是袁立背后无数个有演员梦的人。基于此,袁立的撕脸是大大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对于这样壮大“公共利益”的人,人家自己都不怕事,你还冷嘲热讽,说人家傻大姐,情商低,“龙傲天”?
所以,回归基本人性再来评论袁立吧,想想三百年前的曹公怎样谦卑的对待“刺头”,再看看海峡对岸的蒋白二先生怎样同情晴雯,现在已经不是大清国了,但有些人的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大清国里。近些年右翼保守主义回潮也就算了,在生活领域也越来越嚣张,这些“伪中产”越来越多,掌握话语权后拼命为自己“精致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打高分,他们恬不知耻,以掩饰权利贫困导致的无能和挫败感。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梵高批评他的朋友加歇医生“活得虚伪,不敢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专业,却按照父亲意愿学了医。”加歇医生反唇相讥:“你活得真实,代价就是你弟弟为了支持你画画,自己得了梅毒三期都钱治。”梵高本来不知道这个事情,听了加歇的话受了很大刺激,当天下午就自杀了。虽然梵高之死未必仅仅是这个原因,但加歇医生事后很自责。
我赞赏加歇医生的态度,有些先知先觉的人做了我们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因此遭受到社会压力而或疯或死,我们固然可以为自己的虚伪、懦弱寻找理由,但有道德感的人总是“歉然”的。
好像是莱维说过,“有道德感的人,在集中营里会最早死去。”袁立活得怎样,事关我们社会的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