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见过采血的全过程,但是采完的血并不是立即可以用于抢救伤病人。一袋爱心血液要送到血站,经过严格的血液化验检测、成分制备、冷链储运等多个环节,最后才能送到医疗用血单位,帮助伤病员,分享生命。通过一组照片,小编带您感受一袋血液的“爱心之旅”,探索无偿献血的奥秘。图为市民在进行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者在采血点经过必要的检查后,开始献血。对于带着献血者体温的鲜血,采血点的工作人员会把一个个“爱心血液”放进冷链箱里,等到下午,工作人员集中把“爱心血液”送到血站。图为血站待检科的工作人员在低温操作台上为检测合格的血液贴上加载血液检测加工等信息的条形码,也就是血液的合格证。
“爱心血液”到了血站要经过严格的血液化验检测、成分制备、冷链储运等多个环节,确定无问题后才能最终发往医疗机构用于临床输血治疗。之所以有如此严格的要求,是为了每位需要输血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可靠的血液。图为血站成分科的工作人员在滤除血液中的白细胞。
所有采集来的血液,要经过极为严格的7项检验:除检测A、B、O血型、乙肝、转氨酶外,还要查Rh血型、丙肝、艾滋、梅毒。图为血站成分科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血液成分分离。
同一人的血液标本,检验科要分别用两组人员、两套设备以及两份试剂,各自进行检测,全部做完要5个小时左右。采集的血液每年有近2%的淘汰率。“只要有一项检测结果异常,这袋血就不能用于临床输注。”图为血站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血液检测。
血站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检测血液血型。
血站成分科工作人员将血袋放入分离机中进行分离。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血液分成淡黄色的血浆和血色的红细胞。
成分制备工作完成后,“爱心血液”送到血站的最后一站——供血科。供血科整齐排放了十几台冷柜,一排排按血型分类的红细胞、血浆、血小板映入眼帘。红细胞冷藏温度在4℃左右,且不能超过35天。最舒服的是血小板,要放在不断摇晃的托盘上保持活性,但最多能保存5天。
所有血液成品会存放在供血科血库里,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保存温度和期限。
每天,血站工作人员要会按计划为全市各医疗机构送血,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爱心血液”输送到病人的体内,挽救生命,最终,一袋血液完成了它的“爱心之旅”最后一站。献血、采血是一座城市每天的必修课,“唯有爱心传递,源源不断的血液供给,才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