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温阳法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的体会

顽固性失眠在老年人中颇为常见。临床多从阴虚火旺、阳不交阴立法。由于受禀赋差异、病程久暂及治疗得当与否的影响,常导致徒执此法而无效者。笔者体会到,临床喝多老年神经衰弱、老年抑郁症等所导致的顽固性失眠,属于阳气偏衰、失于燮理,以益气温阳法来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就此略呈管见,供闻道临证参考。

1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由强到弱不断衰减,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脏器功能衰退,脑失所养,而成昼不精、夜不寐之症。如《内经》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难经》云:“老年气虚,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这些论述为后世从阳气亏虚论治老年失眠症奠定了基础。唐代孙思邈以脉测证,以证辨机,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不寐有属胃虚冷和脾虚冷所致者。明清时期,失眠症阳气亏虚病机进一步得到许多医家的认同。如《景岳全书》云:“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惊悸不寐”,“饮浓茶则不寐……而浓茶以阴寒之性,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戴思恭《证治要诀》也有“年高阳虚不寐”的论述。这些观点与现代关于老年气虚体质的认识相一致。

从历代医家的实践经验可看到,益气温阳法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如治疗失眠症名方——交泰丸,在用黄连泻心火的同时,又用肉桂以温肾化气。近代名医章次公在实践中总结出“有些失眠患者,单纯用养阴、安神、镇静药物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一类兴奋药,每收佳效”。当代名医朱良春把这一治法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失眠症的有效治法——温补镇摄法,运用于临床,疗效甚佳。

所以,阳气亏虚是老年顽固性失眠的重要病理机转,用益气温阳法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实践依据,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2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

笔者体会,失眠伴下列症状2条以上者,均为益气温阳法治疗的适应证。(1)神疲乏力,容易疲劳;(2)大便偏溏,小便清长;(3)胆怯易惊,自汗;(4)畏寒怕冷,腰膝酸痛;(5)舌淡胖、脉沉弱或虚大。对失眠久治不愈,迭进养阴镇静之品无效者,用益气温阳法补偏救弊,尤为适宜。

临床常以黄芪20~30g、浮小麦30~50g、萸肉10~20g、仙灵脾10~20g、灵磁石30~50g、紫石英30~50g、朱茯苓20~30g、五味子10~20g为基本方。方中黄芪性温而升,大补元气,有“补气诸药之最”的美称;浮小麦益心气、除烦热而安神;萸肉既能补阳,又能补阴,善补肝气。如张锡纯认为“萸肉得木气最厚,温补酸收中大具开通之力,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医学衷中参西录》);仙灵脾补肾壮阳,温而不燥,为燮理阴阳的佳品,是一味良好的滋补性安神药;灵磁石、紫石英性温润,具有益精摄阳、镇心安神之功;朱茯苓健脾宁心安神;五味子滋肾生津、养心安神,五味俱全,能散能收,能清能补,善治虚损性失眠。诸药相伍,益气温阳、益精潜镇,动静结合,益气而不升浮,温阳而不燥烈。然后随症化裁,兼见心慌、烦躁者加百合30~50g、生地10~20g、首乌20~30g;苔腻者,加菖蒲10~15g、远志5~10g、胆星10~15g;舌有瘀点、瘀斑者加郁金20~30g、丹参10~30g、琥珀3~6g(冲)。

3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62岁,年3月初诊。患失眠症近2年,经常彻夜难以入睡,伴记忆力减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自汗盗汗、腰膝酸软,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诊断为神经衰弱,曾间断服用西药舒乐安定、谷维素、赛乐特等治疗,但停药后复发。后改用天王补心丹、归脾丸、朱砂安神丸等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余视其舌淡胖有紫气、苔薄白,诊其脉虚大。认为系阳气亏虚、浮越失潜所致,运气益气温阳法治疗。药用:黄芪、浮小麦、灵磁石、紫石英、朱茯苓、郁金、百合、丹参各30克,萸肉、五味子各15克,仙灵脾20克,琥珀、甘草各5克(冲)。服药5剂后每晚能睡3—5小时。上方治疗15天后,诸症缓解,夜能酣寐。后以补益脾胃、宁心安神药善后,1月后停药。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本文内容摘自《四川中医》年第21卷第4期。

海上杏林寻珍

上海市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评价中心

-

邮箱:tszljsyj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baojipingcewang.com/wqmdyf/82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