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治癌“保驾护航”提供最佳方案
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所长,三合一自然疗法治癌创始人,主任中医师。
本文摘自:吴琪抗癌专著《癌症康复指南》
WHO将化疗药物损伤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和后期毒性。临床常分为:直接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早期反应,如恶心、呕吐;近期反应,如骨髓抑制;迟发反应,如皮肤色素沉着、不育症等。按脏器又分为,造血系统、胃肠道、肝胆、心脏、肺、肾和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现主要按脏器分类,将其损伤分述于下:
一、局部损伤
患者接受化疗药物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出现药物外渗,常见引起皮下或静脉的无菌性炎症,干性坏死,皮肤溃疡,疤痕疙瘩。
引起静脉炎的化疗药物主要有5-氟尿嘧啶、呋喃氟尿嘧啶、顺氯氨铂、环磷酰胺、鬼臼乙叉甙、卡氮芥、鬼臼噻吩甙、丙脒腙等,这些药物属于局部刺激剂,多伴有炎症反应及沿静脉部位的疼痛。
引起皮肤坏死的化疗药物主要有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阿克拉霉素、氮芥、更生霉素、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等,这些药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疼痛肿胀,暗紫色的静脉在皮肤上清晰可见,并可呈现粗大发硬的条索样改变,影响静脉回流,出现栓塞性静脉炎。
组织坏死:化疗药外渗时,首先发生局部肿胀,几小时后发生渐进性刺痛及烧灼样痛,局部皮肤由苍白转向暗红,局部活动明显受限;之后发生溃烂坏死,并由疼痛转为麻木感,肢体活动受限。受损部位周围逐渐变硬,组织坏死,中心溃疡形成,愈合很难而过程漫长。
二、全身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均可引起头晕目眩,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失眠多梦,二便失调,多汗,日渐消瘦,营养不良等;常见的平阳霉素、博莱霉素、阿糖胞苷、顺氯氨铂、异环磷酰胺、L-门冬酰胺酶、更生霉素等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导管介入疗法均可引起全身过敏反应,甲氨蝶呤、L-门冬酰胺酶、马利兰等还可致过敏性斑丘疹。
三、消化道损伤
许多抗肿瘤药物都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消化道反应,几乎所有用化疗的病人都领教过,一般比骨髓抑制出现还早,最初的反应是口干,以后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甚至血性腹泻。一般在用药后1至数小时内出现;引起全消化道黏膜反应,包括口腔炎,胃炎,肠炎,少数有食管炎。现将最常见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口腔炎、口腔溃疡分述于下。
导致呕吐发生的化疗药物按其次序为顺氯氨铂、氮烯咪胺、放线菌素D、氮芥、环磷酰胺、卡铂、氯乙亚硝脲、阿霉素、柔红霉素、异环磷酰胺、阿糖胞苷、丝裂霉素、鬼臼乙叉甙、博莱霉素、5-氟尿嘧啶、瘤可宁、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其中顺氯氨铂及氮芥可引起剧烈的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以阿糖胞苷、硫鸟嘌呤、放线菌素D、5-氟尿嘧啶、羟基脲、甲氨蝶呤、丙脒腙等药反应最为严重,尤以5-氟尿嘧啶引起的腹泻最常见。
便秘则以长春花碱类和秋水仙碱类为最,有时甚至肠梗阻,老年人和长春新碱用量大的病人较易发生,症状多于用药后3天内发生。
甲氨蝶呤、抗癌抗生素(尤其是放线菌素D)、丙脒腙和5-氟尿嘧啶都可引起口腔炎、舌炎,食管炎,口腔溃疡,导致进食疼痛。
四、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程度不同的骨髓抑制,这可以说是化疗药的最大弊端。它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主要是白细胞尤其以粒细胞减少最为显著。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表现为乏力,头晕,低热,食欲下降,容易造成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和顽固性口腔溃疡。粒细胞缺乏时,往往起病急骤,见高热,寒战,出汗,头痛,衰弱,无力,易发生严重感染而致败血症、脓毒血症及中毒性肝炎等。有的可见口腔、鼻腔、皮肤、直肠、肛门、阴道等黏膜坏死性溃疡,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粒细胞数小于0.1×/升者,菌血症发生率高达28%,应高度重视。
重度抑制骨髓的化疗药有氮芥、卡氮芥、环己亚硝脲、司莫司汀、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苯丙氨酸氮芥、卡铂、6-巯基嘌呤等。
中度抑制骨髓者有环磷酰胺、氮烯咪胺、长春花碱、长春花碱酰胺、鬼臼乙叉甙、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甲基苄肼、高剂量的顺氯氨铂。
轻度骨髓抑制者有5-氟尿嘧啶、三苯氧胺、一般量的顺氯氨铂等。
五、肺损伤
化疗药物对肺的损伤主要是:肺水肿、肺嗜酸细胞浸润和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以间质性肺炎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多见亚急性发作,症状如: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胸部听诊可闻及两肺细小的罗音,X线胸片见典型的肺间质性改变,或有胸水,或有结节影。即使无症状,也可经X线胸片检查早期发现。
化疗性肺损伤最终可发展成肺纤维化,对此尚无特效药物,西医常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缓解症状,肺毒性的出现提示预后不良。约有50%的博莱霉素用药者产生肺毒性不良反应。
引起肺损伤的化疗药主要是:博莱霉素、丝裂霉素、洛莫司汀、阿糖胞苷、甲氨蝶呤、伊立替康、紫杉醇等。
其中诱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困难)的化疗药主要是:白细胞介素-2、丝裂霉素、洛莫司汀、甲氨蝶呤、阿霉素+放疗、环磷酰胺+放疗、长春碱酰胺+丝裂霉素、巯嘌呤等。
六、心脏损伤
化疗导致的心脏损伤临床症状主要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咳嗽,颈静脉怒张,双肺罗音,肝瘀血,心室肥大或缺血性心功不全,充血性心衰等。其中阿霉素不仅有与剂量相关的心脏损伤,也可导致与剂量无关的心功不全。也就是说,即使小剂量也可能导致心脏损伤。心肌的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心室肥大、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损伤等。
1.阿霉素治疗的患者约有41%出现心电图异常,最常见为非特异性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一过性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肢导低电压等。阿霉素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延迟性进行性心脏损伤,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48%。
紫杉醇导致的心脏损伤常见心律不齐,一过性早搏。有人报道用紫杉醇化疗约29%的病例会出现一过性早搏,甚者出现心房传导阻滞,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房纤颤也可能出现。目前,对心肌毒性治疗尚无较有效药物。
2.大剂量应用环磷酰胺也具有潜在的心脏毒性,可从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到致死性的心肌梗塞,环磷酰胺结合自身骨髓移植治疗小细胞肺癌,致死性心脏损伤的发生率大于25%。
其他抗癌药如甲氨蝶呤、氮芥、异环磷酰胺、胺苯吖啶、长春碱类等也容易引起心律失常。
放线菌素D、阿糖胞苷、博莱霉素、鬼臼噻吩甙等容易致心包炎。
七、肝胆损伤
很多抗肿瘤药物在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时对肝胆功能都有损伤,主要为中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及静脉闭塞性疾病,其中,L-门冬酰胺酶、大剂量卡莫司汀和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依托泊苷、6-巯基嘌呤、大剂量甲氨蝶呤、普卡霉素、长春新碱及链脲霉素等可导致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升高。
巯嘌呤常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偶见肝坏死。L-门冬酰胺酶不论方案与剂量如何,其肝功能异常是最广泛的。除以上反应外,还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及凝血时间延长,肝脂肪变性,表现黄疸,全身无力及水肿,厌油腻,肝区不适等。
甲氨蝶呤长期应用可致肝纤维化,最终出现肝硬化,大剂量冲击疗法更易发生肝纤维化。
很多病人接受介入治疗法,有人甚至推荐其为肝癌首选疗法,但临床证明,当肝动脉插管灌注丝裂霉素、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时,因药物浓度提高使肝损伤更加明显,出现更加迅速。
八、肾脏损伤
顺氯氨铂、大剂量甲氨蝶呤和链脲菌素是最容易致肾脏毒性的药物,其中以顺氯氨铂最甚。长期应用亚硝脲类、丝裂霉素、羟基脲、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L-门冬酰胺酶、光辉霉素、平阳霉素等也可造成肾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贫血、乏力等症状,双肾区多有叩击痛,有的表现为头昏,恶性呕吐,血压增高,出血倾向等。部分病人可有血尿,严重者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继而发生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实验室检查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增高,即肾功能衰竭。
九、致癌作用
化疗药本身也可导致癌症,接受化疗可发生第二原发癌(即不是转移过来的),临床和实验均得到证实,并以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膀胱癌等最多见,放、化疗并用者第二原发癌发生率增高,因为受到双重损伤,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接受化疗后生存期较长的恶性淋巴瘤,尤其是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及多发性骨髓瘤容易继发白血病;环磷酰胺易导致膀胱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接受化疗后易患皮肤癌;乳腺癌患者口服三苯氧胺2年以上者,易患子宫内膜癌。这些是应该加以提醒的。
十、中枢及周围神经损伤
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顺氯氨铂、鬼臼碱等可导致周围神经炎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指(趾)端对称性麻木,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四肢感觉障碍,肌肉疼痛或无力,甚至出现四肢轻瘫,一般停药后1~3个月才逐渐恢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腹痛,便秘,肠麻痹,体位性低血压,膀胱麻痹引起的排尿障碍等。
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霉素、甲基苄肼、L-门冬酰胺酶、环磷酰胺等均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恶心,颈项强直,呕吐,精神抑郁,嗜睡,昏迷,抽搐,痴呆,神经错乱,截瘫等。
凡是“笑在十年后”的癌患,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自愈力”得到“蓄积和激活”了,沈阳抗癌本事之一就是恢复“自愈力”方面擅长。
“沈阳抗癌”专业治癌25年,年又有新的进展,精准“三辩施治”治疗癌症,即“辩病、辩证、辩体”更为到位。
为保证疗效可靠,吴琪所长与专家组一起为每位癌患实行会诊,制定一套最佳治疗癌症方案(包括独有的生活方式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