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是发生在中年以后进行性、不可逆记忆及其他认知功能衰退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脑病。AD是痴呆的最常见形式,病程长,早期患者表现为健忘,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出现人格改变,情绪不稳定,常出现焦躁、狂怒、抑郁等情况,晚期患者进入全面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关于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无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有效手段及治愈方法,临床治疗仅限于缓解病情。该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截至年,全球共有万人罹患痴呆症,其中50%~75%是AD患者。预计年将达到1.亿,占世界人口总量的百分比越来越高。年11月13日,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个人博客上宣布,捐赠万美元用于“寻找攻克阿尔茨海默病良方”。然而在不到两个月的年伊始,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宣布将停止AD治疗药物研发,《华尔街日报》报道原因称该公司认为这种行为徒劳且成本昂贵。早在年,美国默克也宣布停止开发一款治疗轻度到中度AD药物的临床试验,美国Axovant公司则宣布已经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AD试验,有两项主要疗效终点都没有达到[1]。面对这样一个危害严重却在医疗上几乎束手无策的疾病,人们应该怎么办?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对老年痴呆由古典时期的疯狂到AD命名这一漫长历史进行回顾,期望寻找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力量。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痴呆最早在约公元前年,古埃及人就意识到年龄与意识障碍有关[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BC~BC)将生命周期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年龄节点分别为:7岁、21岁、49岁、63岁和81岁,他把最后两个阶段划定为老年期,认为是人的身体开始衰退和智力退化的阶段。在当时,智力退化被认为是老龄的必然结果,雅典政治家梭伦(Solon,约BC~BC)在制定关于遗产分配的法律时,附加了一个额外的家族继承人的合法性,“假若其判断力不受疼痛、暴力、毒品、老龄或者妇女的劝说的影响。”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BC~BC)在其精神疾病分类中提到了“妄想症”,将其解释为老龄阶段的智力退化[3]。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Cicero,BC~43BC)发现“老迷糊、疯狂或精神错乱”不是发生在所有老年人身上,而是那些意志力薄弱的人,西塞罗建议,活跃的精神生活能够预防或者至少延迟智力衰退。古罗马医生盖仑(Galen,约AD~AD)著作中,将“鲁钝”(术语为“痴呆”)列为精神疾病,并将老龄期列为其中一种情况,指出衰老本身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疾病形式[3]。由此可见,老年痴呆在希波克拉底和盖仑时期已经被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去对待。
2中世纪的精神疾病与“古典时期的疯狂”精神疾病在中世纪是非常常见但却没有能力去很好认识的一个医学乃至社会问题,“疯狂”或“精神错乱”作为一种疾病经常性地出现在人们的个体和社会生活中。
2.1中世纪的精神疾病
罗马帝国衰亡后,统一的封建社会瓦解,鼠疫、霍乱等传染病肆虐,战争、宗教和经院哲学与教条主义笼罩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对医学、科学的控制使医学发展极其缓慢。这一时期医学对老年痴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