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英文主题为:Communitiesmakethedifference.)今年的活动主题,意在强调包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社会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社区的优势和作用,强调个人健康责任意识,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共同防控艾滋病和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为遏制艾滋病流行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向大家介绍暗娼人群与HIV的关系。以下内容选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发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核心知识()》,其内容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一、危害性认识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传染病,目前不可治愈、无疫苗预防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一些机会性致病菌侵入人体引发严重疾病甚至引起死亡,对人身健康危害巨大且病死率很高。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全世界仍无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疫苗问世。
、异性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近年来,经异性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年增高。年我国报告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14.9万例,其中异性性传播比例达到71.5%。异性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流行的最主要途径,而暗娼与嫖客之间的异性性行为也在其中。
、艾滋病需要终生治疗,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一定负担
一旦感染艾滋病,患者需要终生进行治疗,终生服药会对肝、肾等代谢器官会产生一定影响,药物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另外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晚期并发症的治疗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二、预防知识1、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减少感染、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险
目前为止,坚持在每次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正确地使用安全套仍然是预防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能通过生殖器外观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依此决定用不用安全套。
、使用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会增加经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服用新型毒品后,人体在毒性作用下处于极度兴奋、纵欲和放松状态,自我约束力下降,易于发生危险性行为,比如不戴安全套等,因此会增加服药者经性途径感染性病艾滋病的风险。
、梅毒等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性传播疾病易造成生殖器或生殖道的皮肤或粘膜的炎症、破损、溃疡,在性交过程中易造成进一步的破损和出血,从而使艾滋病病毒经性传播更加容易。所以说,性病会增加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和机会。正规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系统安全地性病治疗服务,自行服药或求诊小诊所不仅有风险而且很难保证治愈。
4、7小时内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发生暴露后,比如破损手指沾染艾滋病人的血液、同HIV感染者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可以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暴露后预防用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服药周期:8天。
服药种类: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根据当地药品的可及性及医生评估后开具用药方案。
服药效果:与起始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原则上不超过暴露后7小时。时间越早,保护效果越好。
三、检测与治疗1、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早知晓、早预防、早治疗
HIV感染有窗口期,即使已经感染,在窗口期内仍无法检测到病毒。建议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HIV。知晓自己的检测结果,有助于尽早采取措施。检测结果若为阴性,则应该继续坚持安全行为,预防感染;检测结果若为阳性,则需要及早参加抗病毒治疗,保证自身寿命和生活质量不受严重损害。
疾控中心、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均能提供保密的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服务.疾病预医院可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详情可登陆所属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或拨打10公共卫生热线咨询;一些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小组也提供检测服务。以上这些机构从事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会按照国家规定保护受检测者的个人隐私等相关信息。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
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毒复制即开始,全身多器官的损害就会发生,及早治疗能降低上述损害的发生机会;服药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帮助保持免疫系统CD4细胞的水平,使患者不易发生机会性感染,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
四、法律法规已知自己感染艾滋病,要及时告知有性关系者,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要承担法律责任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感染者有责任告知与自己发生性关系者自己的感染状态,并规范自己的相关行为以避免将疾病传播他人。故意隐瞒和传播艾滋病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违反了国家法律关于故意传播传染性疾病的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艾滋病防治条例》第8条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传染病防治法》第77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