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治癌症有效吗背后的真相是

近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陈小平教授团队展示

「疟原虫可以治疗癌症」研究成果的视频

引爆了朋友圈

点燃了广大晚期癌症患者的希望

然而不久之后

多名业内专家陆续开始质疑这项研究

指出研究存在诸多不严谨之处

喧嚣尚未尘埃落定……

“疟原虫治愈癌症”的“重大利好消息”

为何引发众多质疑?

疟原虫为何能治疗癌症?

疗效是否真有那么神奇?

晚期癌症患者选择疟原虫作为治疗,

受益和风险如何?

本文为您一一讲解

为什么疟原虫可以治疗癌症?

疟原虫是什么?

疟原虫是疟疾(一种会感染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全球性寄生虫传染病)的病原体,借由蚊子叮咬散播。

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繁殖,广泛破坏红细胞,引起贫血、溶血、血管内凝血及全身免疫反应,从而减少了脑、肾、肝、脾的血液供应,造成这些器官组织缺氧坏死。

有5种疟原虫可导致人类疟疾,其中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和间日疟原虫(P.vivax,陈小平团队使用的疟原虫)最为危险。

被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寒颤、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伴随呼吸窘迫、脑型疟疾、多器官衰竭,甚至丧命。

致命疟原虫为何能治疗癌症?

癌症之所以难以治疗,是因为它有很多办法,能逃避免疫系统,甚至反过来抑制免疫系统,原本负责清除癌细胞的T免疫细胞失去作用,癌细胞肆意扩散。

正常T细胞消灭癌细胞的过程

疟原虫抗癌的机理,就是通过疟原虫,来重新启动和增强人体自身抗肿瘤的免疫力,让免疫系统重新产生抗癌抑癌的效果。也就是说,疟原虫不过是一种激发人体免疫力的触发开关。

疟原虫疗法治疗前后,肺腺癌组织对比

此外,疟原虫还有另一种方法能杀死癌细胞。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连接肿瘤的血管,从而对肿瘤断粮断营养,让癌细胞“饿死”。

左:肺癌小鼠的肿瘤细胞右:疟原虫切断肿瘤营养供应

目前为止,陈小平教授进行过的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揭示了以上疟原虫抗癌的部分机理。他宣称,疟原虫感染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启动抗肿瘤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显著延长肺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

疟原虫治癌,是我国独创吗?

“以毒攻毒”,古已有之

虽然“以毒攻毒”的想法在大众眼中很疯狂,但在医学史上,用病原体来治疗癌症或其他疾病,这种做法并不罕见。

19世纪末,美国外科医生威廉·科利,发现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高热可以有效治疗癌症,并用灭活链球菌挽救了很多癌症病人的生命,因此被很多人称为“癌症免疫学之父”。然而随着放化疗等更好方法的出现,风险较高的“科利毒素”就被历史淘汰了。

威廉·科利

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朱利尤斯·瓦格纳-贾雷格意外发现疟原虫引起发热可以治疗神经性梅毒,并因此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但有了青霉素后,这种发热疗法就消失了。

朱利尤斯·瓦格纳-贾雷格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就力主疟原虫疗法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并因为在墨西哥进行人体试验,引起5名被试者中4人死亡而受到美国疾控中心和学术界谴责。亨利·海姆立克也曾与陈小平教授有过合作。

这位亨利·海姆立克也是“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发明者

原理类似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疟原虫治疗癌症的原理是通过感染疟原虫,重启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杀伤人体癌细胞,治疗癌症。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获得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CTLA-4/PD-1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它的原理也是重启人体免疫力。

相关链接:

癌症终于能被治愈了!?免疫疗法获诺奖之后……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和疟原虫治疗癌症,从原理上都属于免疫治疗。但两者不同的是,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激活开关是药物,疟原虫治疗法用的开关则是更难以控制、风险更大的病原体。

病原体疗法前景良好,但并非主流

从病原体身上寻找来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这个方向的研究有着它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简单的“以毒攻毒”。无疑,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有望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但是在实践层面,纵观医学发展史,病原体疗法并不是主流。因为这种疗法潜在的风险,相关的研究一般需要慎之又慎。病原体会在人体内引发疾病,危及生命,因此必需先进行动物实验,只有在动物实验里证明了有效而且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去向伦理委员会申请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

陈教授的基础研究只进行到了小鼠,并没有进行灵长类肿瘤造模动物的实验,就直接用于肿瘤患者身上,或许可能存在严谨性的问题。

疟原虫治癌,有哪些风险和问题?

可能引起疟疾传播

在疟原虫治疗癌症的人体试验过程中,癌症病人会感染疟原虫,也成为疟疾的一个传染源,并且会持续一年之久。如何防止蚊虫叮咬癌症病人后再去叮咬健康人而传播疟疾,是疟原虫疗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青蒿

不少网友认为,在特效药青蒿素面前,疟疾就像普通感冒一样,很容易被治愈,因此“试试也无妨”。

但事实上,这种观点严重低估了疟疾的传染性和危险性。

疟疾是世界公认的三大传染病之一,根据WHO年统计,全球估计有2.19亿疟疾病例,因为疟疾死亡的人数高达43.5万人,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个孩子死于疟疾。

复杂的生活周期和蚊虫叮咬的传播方式,让疟疾有很高的传染性。疟原虫基因突变太快,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红色:疟疾全面爆发;黄色:部分地区存在疟疾;绿色:没有发现疟疾。图片来自CDC

虽然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没有本地新发疟疾病例,但近几年,每年约有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每年都有中国公民因为疟疾而死亡。

屠呦呦教授参加诺贝尔奖领奖典礼时就已经表示,东南亚各国都是疟疾疫区,而且疟疾已经在东南亚的多个地方出现抗青蒿素的毒株,这些国家跟我国云南、广西相邻,我国的防疫形式并不乐观。

副作用

疟原虫本身对人体有害,是一种“毒物”,感染疟原虫的一大副作用是间歇性高热和各类症状。癌症病人本身免疫系统就脆弱,有死于感染和高热引起的多脏器衰竭的可能,死于肿瘤进展,转移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此外,疟原虫本身也是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2A类致癌物,有引起淋巴瘤的可能。

《细胞》杂志上的研究,表示疟原虫会引起基因不稳定

如何控制疟疾不给癌症患者造成双重伤害,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疗效问题

陈教授表示,在接受“疟原虫免疫疗法”的首批10位病人中,有5人治疗效果明显,其中2人可能被治愈。

首批10例病人概览

关于癌症治愈的定义,临床上认为至少需要经过5年的观察,患者经过检查没有出现病灶,也没有复发,才被认为是临床治愈。显然,这两例患者都不到5年,还达不到治愈的标准。

而且在实验设计上,要真正说明效果,必须要有对照的临床试验,需要观察到疟原虫治疗存在、而对照治疗没有的效果,那才能真正证明是疟原虫治疗有效,而不是病人此前接受的放化疗、实验过程中使用的青蒿素起了抗癌作用。

新药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

临床试验,可以分为不同阶段,早期的试验,不需要很多病例,只是确认治疗的安全性。严格来说,只有III期的临床试验,有随机分组、对照治疗、双盲等试验设计,才能证明这项治疗是否有效。

陈小平教授团队的临床试验在NIH官方的备案记录

从临床试验的备案记录来看,目前疟原虫治疗癌症的试验,都还是早期的试验。

左起:陈小平、钟南山、柯宗贵

因此,正如2月7日钟南山院士回应所说,该疗法仍在实验中,有许多未知数,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更未达到被批准条件性用药的阶段。

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疟原虫疗法的临床试验是否值得尝试?

因参与研究者不能接受其他治疗,对于还有其他任何治疗选择的患者,都不建议放弃主流的癌症治疗而选择收益未知、风险较高的疟原虫疗法;对于没有其他选择的患者,建议充分了解并权衡利弊后谨慎做出选择。

也就是说,对于传统的放疗、化疗、手术后无效的患者,建议还是先尝试目前已经研发成熟的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暂时不要考虑疟原虫疗法。

疟原虫疗法是一项收益未知、风险较高的早期研究,可能会是一种好用的新疗法,提高癌症晚期患者生存率,但也可能会是雪上加霜,使患者在癌症晚期还要承担疟疾的危险。

目前我国已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进口抗癌药零关税,持续深入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并且已经实现了17种抗癌药入医保报销目录、PD-1抗体药获批上市,我国的晚期癌症患者会越来越多地同步接触到研发前沿的癌症新药。

参考文章: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如何激活黑色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baojipingcewang.com/wqmdhl/61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