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平教授团队权威发布
人民卫生出版社独家出版
适用于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质量控制/临床研究
全面、准确解读梅毒的专业书籍
专家推荐
近年来,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报病数量逐年增加,位居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病数中的第三位。梅毒的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年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梅毒列为乙类防治管理的病种,年原卫生部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并于年颁发《性病防治管理颁发》,梅毒列为5种重点防控的性病之一。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患病后病程漫长,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具有潜伏感染和反复发作的特征。由于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诊断较为困难,在西方有“模拟大师”之称。实验室检测是早期发现梅毒与临床诊断治疗的必须手段,然而,现有的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各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参差不齐。鉴于此,郑和平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开展广东省性病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与质量管理活动十余年的工作实践,编著了这部反映国内外梅毒实验室诊断技术与质量控制的专著。
本专著包括了总论、技术和管理三大部分。总论叙述了梅毒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诊断的关系,以及如何采集与控制样本质量。技术部分以各种检测技术为主线,详述了方法的原理、步骤、在不同期梅毒时结果解释与局限性,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步骤。管理部分则重点介绍了梅毒实验室的建设、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本专著涵盖了传统的梅毒检测技术和近年来发展的新方法,始终贯彻着检测技术、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体现了其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及质量控制是梅毒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对临床医生的确诊、判愈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流行病学调查、高危因素的确定及防治策略的制定等都有重大意义。在梅毒控制规划实施过程中,这本《梅毒实验室诊断技术与质量控制》专著的出版,必将对从事梅毒实验室检测、临床诊疗和预防控制工作者予以很好的指导与帮助,对于促进我国病毒控制规划的实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主任
尹跃平研究员
前言
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病数中长期居第三位,梅毒报告发病率由年6.43/10万增至年32.86/10万,年增长13.37%。为了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原卫生部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年)》,其中要求提高监测检测质量,开展主动检测,促进梅毒早期诊断及“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梅毒诊疗培训”。
梅毒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各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实验室检测是早期发现和诊断梅毒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梅毒实验室检测的不规范性,如RPR反应使用微型振荡器,试剂质量参差不齐,单一依靠RPR或TPPA检测结果诊断梅毒等,导致梅毒过度诊断、误诊和漏诊。为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各省市相继开展梅毒检测的技术培训与质量控制活动。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全面介绍梅毒实验室诊断技术及质量控制方面的参考书。为此,我们汇集国内外最新资料,组织了一批专业从事性病实验室工作专家和中青年工作者编写了本书。
本书分为四部分二十四章。第一部分为总论,介绍了梅毒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诊断及梅毒检测样本的采集与质量控制。第二部分为梅毒病原学检测与质量控制,介绍了5种梅毒螺旋体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并对各技术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进行了文献复习与总结。第三部分为梅毒血清学检测与质量控制,依次介绍了4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7种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以及国内外梅毒血清学检测策略的应用进展。第四部分为梅毒实验室管理,介绍了梅毒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本书以目前各种检测技术为线索,介绍方法的原理、步骤、在不同期梅毒时结果解释与局限性,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步骤。
编写时,作者结合了十余年梅毒质量控制经验,从“实用”出发,着重经验、技能和应用进展的传授,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参考性。因此,本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梅毒实验室检测的技术人员和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也可作为性病临床医生和梅毒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在构思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性病控制中心的陈祥生、尹跃平研究员的指导,同时得到了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疾控处,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限于作者水平,尽管在编写过程中经过了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但仍可能存错查出纰漏,恳请各位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医院
郑和平
目录
第一部分总论
第一章梅毒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
第一节传染源
第二节传播途径
第三节易感人群
第四节流行特征
第五节预防控制
第二章梅毒病原学
第一节螺旋体分类
第二节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形状
第三节梅毒螺旋体抗原性
第四节梅毒螺旋体的抵抗力
第五节梅毒螺旋体致病性
第六节梅毒免疫性
第三章梅毒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诊断
第一节梅毒的分期和临床表现
第二节各期梅毒的实验室诊断
第四章梅毒检测样本的采集与质量控制
第一节样本采集
第二节样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梅毒病原学检测与质量控制
第五章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六章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检查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标本采集及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七章梅毒螺旋体直接免疫荧光试验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八章梅毒螺旋体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九章梅毒螺旋体组织病理检测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及评价
第三部分梅毒血清学检测与质量控制
第十章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十一章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评价
第十二章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品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十三章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十四章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十五章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十六章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IgG/IgM抗体检测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十七章免疫印迹试验——IgG/IgM抗体检测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十八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原夹心法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十九章免疫层析快速检测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二十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验
第一节实验原理
第二节样本采集与处理
第三节实验检测
第四节质量控制
第五节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第二十一章梅毒血清学检测策略应用进展
第一节梅毒血清学检测
第二节梅毒血清学检测策略
第四部分梅毒实验室管理
第二十二章梅毒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第一节梅毒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
第二节梅毒实验室工作管理
第三节梅毒实验室管理和质量监督
第二十三章梅毒实验室质量控制
第一节室内质量控制
第二节室间质量评价(EQA)
第二十四章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
附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年)
作者简介
郑和平教授现任南医院(医院、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技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美国北卡大学医学系客座教授,全国性病防治专家组实验室组副组长、广东省性病诊疗质控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性病实验室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皮肤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医学检验分会常委(防治检验学组组长)、广东省检验医师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特殊病原体组常委。《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和《热带医学》杂志编委,《SexuallyHealth》《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检验杂志》审稿专家。年起从事性病实验研究,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Duke大学和北卡大学访问学者。完成卫生部/省科委/厅科研课题23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主编与参编著作7部,国内外发表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