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年哥伦布航海回家之后带回去了新型疾病——梅毒,自此开始在全世界蔓延开来,所以梅毒也是够岁数了,但如今梅毒混入血液净化圈,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透析友里感染它怎么在机构里分区,业内专家都没有给出相应确切的说法。所以啊,探讨摸索之路漫漫,不容小觑哦。
来重新认识下这位梅毒老人: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通常通过性传播,但也可以通过胎盘由患病母亲传染给婴儿,极少见的情况下亦可由接吻、哺乳、对梅毒病人检查、手术意外、输血等方式传播。
尽管梅毒螺旋体可在动物体内接种,但它不能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因此与其他许多病原体相比,我们对它了解非常少,虽然它存在时间已经很长久了。
目前密切研究的是其外鞘蛋白,因为它们似乎可以快速变异,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微生物可以持续存在于人体内的原因。这种微生物不能在干燥环境中存活,唯一的天然宿主是人类,与感染者病变部位接触是疾病传播的必要条件。
未治疗的梅毒,具有间歇性、复发性和缓慢进展性,这些特点提示在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在未治疗的梅毒感染后6~7年,妇女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但是仅发生在妊娠晚期,原因是妊娠晚期胎盘屏障破坏所致。这提示,尽管梅毒的传染性随着病期的延长而减小,但依然具有潜在传染性。
诊断及处置
正确处置的前提条件是做出诊断。对于具有溃疡性病变、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也许并不困难。临床实践中常常碰到的难题是,血清学检查阳性但没有梅毒临床证据的患者如何诊断以及分区?
这里需要强调,由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存在生物学假阳性,并且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模拟性,在合并其他疾病时,诊断与排除梅毒都存在困难。我们临床医生应注意到,TPPA阳性结果仅仅只是提示所测标本中有T.pallidum抗体存在,不能作为感染梅毒螺旋体(患梅毒)的绝对依据,血清学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这里尤其要强调病史采集,包括询问患者本人及配偶的家族史、性接触史、输血史及静脉吸毒史等,详细的询问病史以及体格检查有助于诊断。然而,病史采集依然是一个难度极大的工作,其可信度仍然存疑。故而,对于血清学检查阳性但没有梅毒临床证据的患者如何诊断,是一个难题。
下面结合文献以及作者临床实践,介绍经验如下:
在患者病史不明、无梅毒症状及体征情况下,非特异检查(RPR、TRUST)及特异性检查(TPPA)有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组合:
1.RPR或TRUST阴性,建议进一步查TPPA;
2.RPR、TRUST阴性或未查,进一步查TPPA阴性,如无可疑病史,则患者普通区透析,定期复查。
3.RPR或TRUST阳性,进一步查TPPA阴性,则仔细询问病史,如无可疑病史,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老年人,则考虑RPR或TRUST为假阳性,患者普通区透析。
4.RPR、TRUST阳性或阴性或未查,进一步查TPPA为阳性,则再进一步查RPR、TRUST滴度并仔细询问病史;继而,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TRUST滴度>1:8,则建议患者专科治疗,梅毒专区透析;
(2)TRUST滴度≤1:4(包括阴性),病史不清或病史可疑,梅毒专区透析,但不建议诊断梅毒,建议患者专科就诊,梅毒抗体阳性结果应告知患方,以免日后造成医疗纠纷;
(3)TRUST滴度≤1:4(包括阴性),应仔细询问病史,对于妊娠、晚期肿瘤、老年人,询问患者本人及配偶的家族史、性接触史、输血史及静脉吸毒史等均确信无异常,谨慎的考虑TPPA存在假阳性的可能性,但排除梅毒依然是一个难题,对于此类患者如何分区在此不做建议。
现已有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这种敏感而特异的检测病原体的DNA技术辅助诊断梅毒,但它的局限性在于仅限于梅毒孕妇的羊水、新生儿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对其他临床标本不适用。未来是否可以像检测乙肝病毒DNA那样检测患者血液梅毒DNA以明确诊断并评价是否具有传染性,值得期待。
综合来源:
梅毒发展史丁香园
作者姜鸿: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easygoing鲁维维: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陪你Up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