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在**医院做了梅毒检查,你帮我看看这是什么意思?”VCT室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看不懂医疗机构的梅毒检查结果。现在,西小艾就来手把手教你如何读懂这“简单”的梅毒检查结果吧。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人体受感染后,螺旋体可播散到全身,几乎可侵犯全身各组织与器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时显时隐,病程较长,人类对梅毒无先天免疫性,尚无疫苗,仅能在受感染后产生感染性免疫,完全治愈的梅毒患者仍可再感染,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传染性最强。
目前,常见的病原体检查有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试验(PCR法),通过特异引物和特定条件下的热循环反应,对皮损部位组织液、淋巴穿刺液及脑脊液等样品中的梅毒螺旋体进行核酸检测,在早期梅毒、神经梅毒和先天梅毒等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结果判读:PCR结果阳性表示有感染梅毒;PCR结果阴性表示没有感染梅毒。
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4周~10周,血清中可产生一定数量的抗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反应素)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根据检测所用抗原不同,梅毒血清学试验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又称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试验),主要包括性病研究实验室实验(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等;另一类为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又称梅毒特异性抗体试验),包括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TP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实验(FTA-ABS)、梅毒螺旋体快速检测试验(RT)等。
前者常用于临床筛选及判定治疗的效果,后者主要是用于判定试验,但是它不能判定治疗效果,一旦患有梅毒,这一试验将终身阳性。
结果判读:
化验单如显示RPR(+)阳性、RPR(±)弱阳性,均表示有感染梅毒,须及时治疗;
化验单如显示RPR(-)阴性,则表示没感染梅毒或治疗转阴。
RPR滴度:RPR滴度是判断梅毒疗效转归的指标之一。如果第一次化验显示:RPR滴度大于或等于1:1,则表示感染了梅毒,须进行治疗;如果经治疗后,RPR滴度小于或等于1:2,则属于正常范围,但是要注意跟踪监测,一般要一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连续复查3次,全部正常,就算是康复了。RPR滴度下降,为抗梅毒治疗有效,如果连续3-4次检测的结果都是阴性,则可以认为该患者的梅毒已经治愈。如果经过规范治疗后,在以后的复查中RPR滴度下降后又重新升高,就要考虑这次抗梅毒治疗失败。梅毒滴度高度与患病时间长关系不大,与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反应性有关,在一期后期和二期早期可能更高,晚期则大多数阴性。
TRUST检查结果判读同RPR。
化验单如显示ELISA/RT/CLIA/TPPA/TPHA/抗-Tp(+)阳性、ELISA/RT/CLIA/TPPA/TPHA/抗-Tp(±)弱阳性,均表示有感染梅毒;
化验单如显示ELISA/RT/CLIA/TPPA/TPHA/抗-Tp(-),则表示没感染梅毒。
是否感染梅毒,是否需要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上述两类试验检测结果来判定。西小艾整理了一张简单易懂的表格供大家参考。
RPR/TRUST(+),TPPA(-)属于假阳性,原因有以下几种:
急性生物学假阳性:一般出现于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见于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活动性肺结核、丝虫病、斑疹伤寒、锥虫病、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疟疾等,但滴度较低,一般在1:8以下。往往在6个月内转阴。
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可持续6个月以上或数年,甚至终身。多数出现于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假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滴度可达1:64~1:;少数孕妇、正常人群假阳性率为1%~2%。在70岁以上高龄老人中有1%出现假阳性。螺旋体抗原血清假阳性发生率比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少,少数患者出现FTA—ABS假阳性,其荧光染色常很弱或呈不典型的“串珠状”。
技术性假阳性:可能的原因为抗原敏感性过高,血清标本弄错或溶血或细菌污染,工作人员的技术不熟练等。技术性误差引起的假阳性,应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重新检测。
梅毒实验室检测是用于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临床医生在分析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时,要结合感染者的相关病史、高危行为、体检情况等综合分析,以免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现象。临床上,对于梅毒感染者要做到早检查、早治疗,控制病情,防止传播并感染他人。
西小艾辛辛苦苦讲了这么一大推,不知道各位看官明白否?!
感染梅毒后,更容易感染艾滋!所以,西小艾还是要把这个重要重要……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