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于年的自画像,那时候席勒16岁
“去限制艺术家是一种犯罪。那是扼杀萌芽生命之举。”——埃贡·席勒
年,这位艺术史上的天才画家,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这年,他才28岁。
埃贡·席勒(EgonSchiele,-),奥地利绘画巨子,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以扭曲的形式为特征,具有高度的表现力。
在其短暂而多产的生命中,他创造了超过幅油画和素描作品,大部分是以纸上水粉或水彩形式进行的男女人体研究,包括大约幅自画像,这些表明了20世纪早期表现主义画家对人类情绪状态的强烈兴趣。
自画像年,席勒生于奥地利图伦,在十几岁的时候,席勒目睹了他的父亲因感染梅毒而遭受的痛苦,在他15岁的时候,父亲最终去世。这一经历对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此以后一直将性与身体、情感上的痛苦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父亲死后,席勒的叔叔成了他的监护人,一年后,他不顾叔叔的反对,毅然去报考了维也纳艺术学院,并成功被录取。在那里,他开始接受正式的艺术教育。在这期间,他主要得到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领袖人物)的鼓励,克里姆特邀请席勒将他的作品和自己以及梵高、蒙克等人的作品一起展出。
梵高与蒙克作品中丰沛的情感给席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席勒的作品偏爱描绘消瘦的身体和饱受折磨的心理状态,在这一点上,他可说是比梵高、蒙克以及同时代其它画走得最远的人。
席勒画的风景都显得瘦骨嶙峋
年席勒与克里姆特认识的时候,克里姆特45岁,并且正处在他创作的黄金时段,之后两位艺术家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席勒虽然受了克里姆特较大的影响,但他后来的创作风格与克里姆特有明显的区别,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自画像一(局部)
席勒在年的《自画像一》里,保持了一些克里姆特新艺术运动的帷幔图案,但是,他那个眯起眼睛凝视、显得不安的、瘦骨嶙峋的人物,与克里姆特追求“优美”的肖像明显不同,克里姆特第二年画的《戴黑羽毛帽的女人》,清楚地显示出这位年长的艺术家,把线条风格与优美的印象主义色彩结合起来的艺术追求。
克里姆特《戴黑羽毛帽的女人》
这幅肖像轮廓鲜明、富有形式感,但最吸引观众的,是它那雅致的富有装饰性的流动线条。而席勒的自画像没有什么优美的地方。席勒的自画像里的人物,总是面临一种严厉、愤怒的现实——一种内在的紧张冲突。
扮鬼脸的自画像(局部)
《扮鬼脸的自画像》创作于年,是席勒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他站在工作室的大镜子前,凝视着镜中的自己。这幅画中没有背景,人物显得营养不良,并且瘦骨嶙峋,观众似乎可以通过透明的皮肤看到他的肌肉。在这里,他的姿势笨拙、扭曲并且十分痛苦,他细长的手指似乎毫无用处,无法拿起任何东西。
自我预言者2
年,席勒画了一幅题为《自我预言者2》。画面中心的那个人(很可能是自画像)呈正面观,僵硬地坐在那儿,眼睛凝视着管着。他的脸是一个可怕的、血淋淋的面具,显示出了极度恐惧的神色,死神在他的身后徘徊,一个幽灵般的鬼怪将这个人搂住,几乎是在与他拥抱。那些凹凸不平的笔触把颜料堆积在人物的身上,人物即从背景的赭色、红色和绿色的调子中显现出来,这种调子是刺眼的、不和谐的。
画家帕里斯·冯·古斯特罗
席勒与克里姆特都画肖像、风景、人物及象征的构图,因此,它们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也就几乎扩大到他们所尝试的每一个主题上。除了自画像之外,席勒的肖像画也保持了同样强烈的特征。他之所以获得这些特征,乃是由于粗糙而破碎的线条,衬托了表面起伏不平的不和谐色场,这种色场,把人物和抽象的环境结合为一个整体,比如上图《画家帕里斯·冯·古斯特罗》()。
年,21岁的席勒与17岁的女模特孩维拉妮·威利·诺依齐相识相恋。
维拉妮·威利·诺依齐肖像
他们从维也纳搬去了席勒母亲的家乡捷克克鲁姆洛夫小城,但并没能待多久,原因是当地人无法容忍席勒雇佣了一些十几岁的未成年少女担任模特。
于是他们迁往维也纳西边的小镇纽伦巴赫,然而却再一次被赶走。更糟糕的是,愤怒的当地居民直接报警,年春天,席勒因“勾引未成年少女”而被逮捕,不过这项指控罪名后来并没有成立。
穿着条纹裙坐着的伊迪斯(席勒的妻子)
二年后,席勒与诺依齐分手。年,席勒跟伊迪斯·汉斯(EdithHarms)结婚,新婚燕尔,本该是人生喜事,然而就在席勒结婚四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席勒就被陆军征召,先在布拉格服役,但他没有上前线打仗,而是担任监狱的守卫。到年时,席勒回到了维也纳,并创作出大量风格成熟的画作,甚至受邀参加了年维也纳分离派的展览,展出了足足50件作品。
《斜躺的女人》
《斜躺的女人》是埃贡·席勒后期的一幅关键作品,年到年间,是席勒作品更为成熟的时期,画作风格较早期更为大胆。《斜躺的女人》标志着这一趋势的开始,画中的女人穿着夹克趴在地上,如同雕塑一样展示着发胖健硕的肉体,画作没有展示出完整的身体。这种女性姿势在席勒以往的画作中是不常见的。这幅画作最初用黑白的形式发表在维也纳的一个出版物上,后来,席勒才为它着色并在右下角写上了日期——年。
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埃贡·席勒早期的着色技术:肉体的颜色先用黄褐色颜料轻轻扫过,再用不透明的红色和绿色颜料,在关键部位如嘴唇和臀部处理为高亮效果。按照时间推算,画这幅作品时,画家正在维也纳军中服役,也是席勒即将迎来自己事业巅峰的时期。
席勒作品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始终笼罩着他。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这幅《斜躺的女人》最能说明他的风格。
然而,就在年秋天的最后一天,席勒去世了,死因是西班牙流感。在他去世的3天前,怀有6个月身孕的伊迪斯去世;而在此前的2月6日,席勒的精神导师克里姆特去世,死因同样是西班牙流感。
席勒其它作品欣赏
自画像
单人肖像
其他肖像
悲痛的女人
母子
席勒的妻子和她的小侄子
情人
风景及其他
对梵高的致敬之作
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