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炼香水,他杀死了26个女孩,这片令

这是一个“用鼻子去闻的恐怖故事”,混合了邪恶、诡谲、血腥、腐臭和香气。

还有深藏在心里的,随时可能会爆发的欲望。

这是网上对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给出的评价。

年,此小说改编成电影,首次在德国上映。

《香水》

法国,巴黎。

年7月17日,这一年最热的一天,市区内的一个臭鱼摊旁的宰鱼台下,诞生了一名婴儿: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本韦肖饰)。

伴随着他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他的母亲也因弃婴罪而死。

13岁之前,格雷诺耶的生活都是在育婴所度过的,说是度过,其实是“熬过”。

因为他不止一次差点被育婴所的其他孩子们杀死。

13岁这年,收养他的加拉尔夫人将他卖给了制革铺,因为长久被压榨、环境脏乱差,这儿的人平均寿命只有五年。

但格雷诺耶的生命出奇的顽强,出生在臭鱼摊的烂鱼肠堆里,被育婴所的人“杀”过无数次,制革铺的生活犬马不如,但他都靠自己的方式活了下来。

而且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是芳香,他都能一一记住,并且可以轻易分辨各种气味。

从出生起,他就贪婪的吸吮着这世上的各种味道:温润的石头、冰凉的河水、玻璃的干脆……

偶然一次机会,格雷诺耶被带到了城市,在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香水铺,各种各样的花香…这些,他以前从未有机会闻到。

那一刻,他几乎是疯了,仍由鼻子牵引着他往更香、更淳朴的地方走去,疯狂的去敛着一切味道。

直到,他闻到了一种混合着杏子甘甜的少女味道。

《闻香识女人》中,有一段经典的探戈舞,是由一支因嗅觉、女性体香而起的舞蹈,成了无数影迷心目中的朱砂痣。

味道与舞步交织,虽然闻不到,却能感受到,男主对女性体香的迷恋与爱护,简直浪漫极了。

可若是对香味迷恋到了一种近乎癫狂的地步,可不就是浪漫那么简单了。

在《香水》中,格雷诺耶是一个孤独怪癖、嗅觉异常灵敏的天才,但他对香味过分痴狂。

对那个卖杏的女孩,他疯狂又克制的抚摸着、吸吮着、抓取着…最后甚至杀了她,试图将这种天使的美妙气息收取到自己的囊中。

愧疚、怀疑、自责……这些感受在格雷诺耶杀了人之后一点也没有。

他不具备常人身上所具有的任何良知,只知道这种人体的香味自己一定要留住,一定要留住!

尽管不参与人际交流,可格雷诺耶天生知道这世上一切的规则、人性背后的丑恶。

他特意在过气的香水大师巴尔蒂尼面前展现自己惊人的天赋,顺利进入香水铺工作。

为了获得推荐信能有进入格拉斯学习保存香气的机会,他临走前为巴尔蒂尼记录下了上百种新香水的配制方法。

为了学会保存气味,他蒸馏过铜铁、衣服、活猫…所有的一切他都不在乎,只要能保留住气味。

终于在格拉斯,他学到了。

接下来,就是杀人,杀漂亮留有青春气息的少女……

从最初巴黎那个,让他心生悸动痴狂到压抑的卖杏女。

到在香水圣地格拉斯,收割薰衣草的女孩。

再到被认为是城里最美丽纯洁的姑娘,劳拉。

他杀了26个女孩。

他把她们的头发轻轻割下,将她们的玉体用摸了动物油脂的纱布轻轻裹上,再用刀轻轻刮下来,最后将其味道提取出来……

至于杀掉的人,则被他随手扔到了河里、大街上、角落里…

《香水》于年首次在德国上映,而后又分别在法国、西班牙、美国上映。

作者聚斯金德在这个谋杀少女、提取体香、制造香水的故事里所展现出来的惊人想象力,让人瞠目结舌。

按照常规思路,《香水》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电影。

但它不仅被拍了,还拍成了经典。

20多万人打出了8.8的高分,全球票房过亿,并获得“德国奥斯卡”包括摄影剪辑在内的六项大奖。

影片的最后,格雷诺耶被抓到了,那一刻,数万人在邢台下喊着:

“吊死他,这个坏痞子”“让他像我女儿一样惨死”“我们要把他大卸八块”……

法官愤怒的咆哮着:

四十八小时内,香水工,格雷诺耶要面朝天,被绑在十字架上,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以铁棍重打十二下,砸碎手臂、肩膀、屁股脚的关节,之后挂在十字架上,到死为止,刽子手禁止采行任何传统的仁慈做法。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不,如果说这部电影有高潮的话,那接下来的一幕简直“惊为天人”。

第二天,行刑的那一天,格雷诺耶往手绢上滴了一滴由26个少女提炼出来的香水。

一时间数万人为之疯狂,这个刚才还被排斥、压制的“异端”,在狂欢中成为了全城人顶礼膜拜的“神”。

在诱人令人癫狂的味道中,人们撕扯掉彼此的衣服,在这个杀人犯面前尽享性的欢愉……

那一刻,他哭了。

患了炭疽病,梅毒性疤疮变异症,而且还并发了晚期化脓性麻疹,几次都奄奄一息的时候,他没哭。

在洞穴居住了七年,发现痴迷味道的自己竟然没有任何体味时,他没哭。

被母亲当做垃圾,扔在烂鱼肠里仍其死去的时候,他没哭。

可是,看到自己轻而易举的奴役万人时,看到他们在身下尽情的纵欲时,看到人们将自己奉为“神”时,他哭了。

因为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回应,可从没有人真正爱自己。

就像自己没有味道一样,拼命了好久,可还是不存在。

其实,他当时只用了一滴这种得来不易的香水,口袋里几乎还有满满一瓶。

如果他想,他可以让国王为他舔脚,甚至可以做世人的“上帝”。

可是他发现,因为一滴香水,台下的人本该对他的“恨”,都变成了自我欢愉,卸下面具,亲人的离世好像对他们无足轻重。

结局极其讽刺,这个拼命从巴黎逃离的他又回到巴黎,将所有的香水都洒在了自己身上,被众人分食,最后只剩破布的衣服也被别人捡去。

最终,他还是不存在。还是,以“爱”之名。

在小说《香水》中,有一段对格雷诺耶的介绍:

他既天真又阴暗。他是一个谋杀犯,也是一个艺术家。他像一个孩子,也像一个老人。他很“动物”,同时又不食人间烟火。

作为残忍的凶手,他的结局并不值得同情。

可是对那些因他获利获得快乐的人来说,到头来,他也不过是一个工具。

18世纪,聚斯金德借《香水》讽刺了那个颠倒是非的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竞争关系,卸下面具后伪装的、变形的、虚伪的社会。

更讽刺的是,21世纪的今天,这些讽刺依然受用。

而且世界裂变的更加个性,更加破碎,更加微妙和更加敏感,一切都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都戴着面具,小心翼翼。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baojipingcewang.com/wqmdyx/118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