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市民政局召开庆“七一”先进事迹报告会和抗击疫情工作交流会。会上,“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市龙华殡仪馆车队、“全国文明单位”获得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本市推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候选人市救助管理站唐怀斌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围绕本职工作,用鲜活、感人的事迹分享了日常工作中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体会和感悟。
唐怀斌,现任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科一级主任科员,站“甄·爱”工作室寻亲项目负责人。
年,唐怀斌从部队转业到市救助管理站,20多年来一直坚守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甄别寻亲、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不惧风险、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积极践行民政“孺子牛”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上海市民政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首届上海“民政工匠”、本市推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候选人,并且荣记三等功。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甄别寻亲案例。
近5年来,唐怀斌带领团队为多人次精神、智力、肢体障碍,身患传染病、危重病及行动不便等各类受助人员开展暖心甄别救助,用“万分”的努力实现“万一”的团圆梦。
坚守一线,真情服务,勇做关爱救助“服务员”
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对象很多是精神障碍、肢体障碍人员,有的甚至还患有艾滋病、梅毒、肺结核等传染病,一线岗位是公认的又脏又累又有风险的“苦差事”。唐怀斌每天一上班就去救助生活区巡查,向受助人员嘘寒问暖。当他们出现负面心理时,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及时舒缓他们的情绪,这些真诚的举动对于漂泊在外的流浪乞讨人员而言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使他们逐渐放下了戒心。
流浪人员中不少人因各种原因隐瞒经历,曾有一名康姓人员进站一个多月内始终不肯透露个人情况,先后编造了4个假名、7个假地址,唐怀斌几乎每天都不厌其烦地找他谈心,每一次都诚恳相待,像兄长一样关心他的生活,逐一认真核查信息。最终康姓人员被唐怀斌的真诚感动,主动说出了真实身份,“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啊”,他由衷地握着唐怀斌的手说:“谢谢你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真像我的家人呀!”,唐怀斌就和他说“我就是你的家人啊!”。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争做工匠精神践行者
面对每年上千人次的残障、病患等特殊疑难救助对象,唐怀斌把“帮你找到家”作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苦练甄别寻亲技能。平时刻苦钻研有关流浪乞讨人员的政策法规;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书籍,观看全国各地地理和人文风情纪实片,学习各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知识;每次护送出差都去当地博物馆了解风俗习惯,去菜场听当地最接地气的方言俚语。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总结积累,练就了“火眼金睛”,有时别人几个月都没能问清楚的疑难对象,唐怀斌只用几个小时就核实了身份;掌握了“七大方言辨识”技能,有时仅凭几个字就能精准锁定受助人员老家的省份、地级市甚至县城。
唐怀斌带领团队把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从察言观色沟通、地理痕迹剖析、现代科技导入、社会资源整合四个维度出发,在全国民政救助领域创新性、系统性地总结提炼出“甄别寻亲十二法”,荣获市民政局系统第六届“十佳服务品牌”,受到了民政部的高度肯定。
不辞艰辛,认真传授,乐做甄别寻亲带教人
年初,市救助管理站里成立了“甄·爱”工作室,作为寻亲项目带头人,唐怀斌经常带领20多位年轻团队成员在一起辨方言、查地名、破难题,通过“师徒带教”“集体会诊”“包案攻坚”等各项措施,不遗余力地做好传帮带教工作,毫无保留地把多年来积累的业务技能和工作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
年新冠疫情爆发,许多经公安人脸比对、dna比对等现代技术手段查找无果的长期流浪人员被转送至救助站。唐怀斌带领团队成员不惧风险、连续奋战,奔赴十几个区救助站、隔离点、医院,开展现场甄别,书写出一个个传奇的甄别故事——打了余次电话联系30多家单位终于帮助颠沛流离60多年的老“右派”回归了故里;凭借对云贵川一带方言的熟悉,为浓重口音的烧伤失忆人员找到了离别40多年的亲姑姑;通过眼神交流为一名脑梗几乎无法言语的疑似植物人找到了亲哥哥;与一个严重痴呆老太太耐心细致谈了5个小时,最后一个电话联系到了儿子;不懈努力十个月帮助一名流浪20多年身患晚期梅毒的70多岁聋哑人找到了家人;为一名为了寻找在上海走失的聋哑妈妈专门从四川考大学到上海,毕业了还在苦苦寻母的女大学生实现了母女团圆。
唐怀斌先后90余次被邀请到各区救助管理机构进行“甄别会诊”,在全市两级救助管理站培养出一支甄别寻亲骨干队伍。“甄别寻亲十二法”已在全市各救助管理机构广泛运用并辐射到长三角乃至全国。上海市无法找到家的受助人员从最高峰的全年人大幅下降至年的2人,年甄别成功率首次达到%,实现了“零安置”的历史性成绩。
唐怀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转业军人退伍不褪色的风采,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一个民政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上观号作者:上海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