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分类
古今历史
字数
,阅读约2分钟
很多人都知道获得20世纪中国音乐经典作品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展现了其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阿炳的故事,他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坎坷。
兵,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父亲是三清道观雷尊寺的道士,正是因为父亲的特殊关系,让他成了私生子,从小跟着母亲生活。4岁时,母亲再也受不了世俗的眼光,结束了他的生命,而他则由同族的姑姑抚养长大。8岁时,阿炳回到父亲身边,在雷尊堂当小道士。
读了三年书后,阿炳跟着父亲学习了鼓、笛等乐器。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比如学习笛子时,让他对着风口吹奏,并在笛尾挂上铁环以加强腕力,后来甚至把铁环换成了砝码。冰一直在努力练习,但他始终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对自己很冷漠。一年后,他能演奏多种乐器,显示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17岁那年,阿炳正式开始参加道乐表演。因为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所以深受观众喜爱,被称为小老师。次年,他成为无锡的一名道教乐师。父亲临终前,向他讲述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得不到父亲的爱,他也成了雷尊殿里的新道士。似乎是受了刺激,阿炳放任自流,和地痞们成了朋友,整天喝酒赌博,甚至染上了鸦片。
不久,阿炳感染了梅毒,没想到梅毒侵害了眼睛,导致他双目失明,还失去了对道观和街道的控制。由于双目失明,无法工作,他只能靠在街头卖艺为生。后来,大家不放心阿兵,就让遗孀董彩娣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婚后不久,两人分居,并与寡妇的哥哥同居。抗日战争爆发时,阿炳编唱了《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敌》的消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敌。无锡沦陷后,他和翠娣回到翠娣的家乡避难。
不久,阿炳到上海,在昆剧半仙尼社担任小提琴手,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听松》,表达了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怀。之后,他回到无锡,在街头表演。每天早上到茶馆收集新闻,寻找创作灵感;下午,他在茶馆前唱歌。晚上在街上拉二胡。
抗战胜利后,阿炳患上了很严重的肺病,甚至在床上吐血,不能上街卖艺,只能在家里修理、修补胡琴,生活十分困难。无锡解放后不久,阿炳在绝望中去世,享年57岁,葬于无锡西郊残山脚下的道士义合山房墓中。但他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年5月,他的墓被毁,还是无锡博物馆取走了他的遗体。
年,阿炳搬到惠山东麓、二泉南部定居。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