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只需1毫升含有疟原虫的血,然后用青蒿素控制着,一个癌症患者就痊愈了……“
春节期间,与癌症相关的热点应该就是“疟原虫治癌”,一篇自媒体文章《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刷爆朋友圈。内容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陈小平的一篇演讲,演讲宣布了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疟原虫可成为抗癌生力军。
陈小平教授称,自己的团队研究发现,肿瘤死亡率与疟疾发病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疟原虫对治疗癌症有帮助,10名病人中,有5人治疗效果明显,其中2人可能被治愈。
陈小平的演说,在短时间内被传播成了“武侠大片”,疟原虫对抗癌症被描述得像金庸作品里以毒攻毒的“神方”般简单、有效。
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是不是就如一些帖子传播的那样神?这个治疗真就是这么简单打一针就能把癌症患者治好了吗?
在对疟原虫治疗肿瘤的疗法的传播中,以下几点必须要清楚的:
1.这并非新发现
这一让大众欢欣鼓舞的研究成果其实并非最新出炉,早在年,陈小平就已经对外初步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而疟原虫治疗疾病,在历史上也有先例。年,奥地利医生贾雷格用疟原虫治疗因神经性梅毒瘫痪的病人,使他们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为此贾雷格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直到今天,疟原虫对晚期梅毒有神奇疗效的机理,也没有阐述清楚。
2、并非“以毒攻毒”,
仍旧是一种免疫疗法
陈小平在演说中讲解了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原理,他说:“癌细胞分泌一系列的信号,让我们的免疫系统睡眠不工作。而疟原虫感染,恰好唤醒了免疫系统。”
可见,疟原虫在注入到人体之后,并没有去“以毒攻毒”地攻击癌细胞,而是按照惯例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了,那些被癌细胞“迷惑”了的免疫细胞(如NK细胞、T细胞)警觉起来,才会去攻击癌细胞。
因此可以形象地说,疟原虫借“刀”杀死癌细胞。
疟原虫为什么会让免疫细胞重新警觉?这里可以借一部“宫斗剧”来理解,为了重新“得宠”,可以引入新宠,但归根结底,疟原虫和肿瘤细胞两者的本质对于身体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免疫系统容不下的“猎物”。
虽然同为免疫治疗,但它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等)的思路并不同。“这是新的疗法,激活全身的免疫细胞是关键。”上海海洋大学特聘教授、上海比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华表示,“目前全球的科学家都在寻找肿瘤的广谱抗原作为疫苗来激起体内的抗癌能力,个人认为是很有前途的。但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些抗原靶点,随后肿瘤会突变,产生新的耐药性癌细胞。”
杨光华认为,疟原虫疗法有广谱性,给了所有癌症研究的学者一个有力依据,疟原虫疗法的关键是根据目前的临床观察研究其长期抗癌能力。如果能够找到化学分子结构与肿瘤的某些蛋白分子类似,就有可能激起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这些物质都可以称为肿瘤疫苗。
3、疗法远远不是
只打“一针血”这么简单
“我理解他说‘只打一针’的意思是只需要感染一次就好,不是字面上说的只打一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一位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该疗法临床治疗在操作上比较简单。
免疫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观察以及策略的调整,不同疗法的临床试验之前都出现过不同情况的诸如细胞因子风暴等危险情况。
4.尚未证实该方法有效
对于一种全新的疗法,需要进行严格系统的临床研究证明其安全和有效性后才能进行临床应用。目前,这些机理在小鼠身上得到较多的证明,但在人身上并不充分。
图片来源:“SELF格致论道”讲坛演讲视频截图
陈小平团队迄今为止对人的临床试验性研究,只有近30人,其中有10例治疗和观察了1年多,2人治疗有效。判断癌症治疗效果的“硬核”标准之一,是5年生存率达到多少。可疟原虫抗癌试验的病人,迄今最长时间还不足2年。
钟南山回应“疟原虫治疗癌症”:
部分有效,下结论太早
与陈小平团队合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在2月7日回应称,该疗法仍在实验中,尚未达到被批准条件性用药的阶段。
钟南山介绍,该项实验已经进行了近4年的时间,都用于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效果,病症处于终末期病人的治疗,目前已临床试验了近30例,有10例观察了一年,其中5例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些病人主要患有肺癌,也有少数前列腺癌,肠癌患者。他称,目前该项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现在看起来有一些苗头,但是下结论太早了。”
钟南山还称,感染疟原虫会导致病患出现周期性发烧等各类症状,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发烧太高需要控制,另外,感染疟原虫之后,病人要被特别防护,防止蚊虫叮了病人之后传染疟疾。”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30分”截图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看好该研究的前景,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是否能成为有效的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目前仍要较长期的研究。
在结果未得到充分显现和评估之前,大家也需要客观看待这一研究成果,不应用具有煽动性的语言传播这一成果,造成人们的误解。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京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