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岔型的人总是带着小丑面具,每当遇到冲突,总是试图用嘻笑来处理负面情绪,他们其实是很孤单的。
雅庭是一个不喜欢负面情绪出现的人,每次遇到负面事件时,总是会用轻描淡写与自娱娱人的方式带过。
在她面对分手的时候,朋友用信息问她为什么分手,她回了对方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分手吗?」「诶诶诶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哈哈」「就默默地?」「我也是有问题的人啦(=ω)」「他就慢慢的开始很少回我讯息酱」「后来两天都没读(不是梅毒喔」「然后」「然后」「然后就分手了登登」
阿宏也是一个不喜欢面对负面情绪,总是用搞笑的方式带过负面情绪的人,有一次他要去打工,却因为室友养的猫挡在门口让他出不了门而迟到,他赶快传了这样的信息给老板:
「诶」「我现在」「上班快要迟到了然后」「合租室友的猫跑出门了啦啊啊啊啊啊啊」「然后我不管怎么摇他的玩具他都不进来啦齁唷啊啊啊」「也不让我抱他」「吼唷」「啊啊啊啊啊要迟到了啦你这臭猫(╯°□°)╯︵┻━┻」「好想踹他(但我不敢((俗辣」
不知道这样的对话你是否熟悉呢?你身旁是否也有这样的朋友,总是用搞笑、嬉闹的方式,带过自己的悲伤和烦躁呢?或者,你本人就是这样的人呢?
在维琴尼亚.萨提尔的理论当中,她将这样的人归类为打岔型的人。
打岔型的人,总是会用一些让自己与他人分心的方式,透过搞笑、顾左右而言他,把负面情境转移掉,让一触即发的危机场面化险为夷。
为什么打岔型的人会这么做呢?这和他们的成长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打岔型的成长历程
有一些打岔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得一直扮演父母之间的缓冲,他们不希望父母吵架,因此每当父母要吵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用一些嬉闹的方式逗父母开心,好让他们不必面对父母的争执。
有一些小孩子会认为,家庭失和、父母争执是自己造成的,尤其父母为了自己的事情吵架时更是如此。小孩子还没有能力将人际界线区分得很清楚,因此,面对父母的争执,有一些孩子就会采取打闹的方式来化解父母之间的尴尬。
有另外一些打岔型的孩子,可能是被教育成不准有负面情绪的人。他们就像小丑一样,被要求要putonahappyface,这些人也有可能在为了讨好父母的情况下,长出一个外显的互动方式:「透过嬉闹来制造搞笑的外在,把内心的负面情绪给压抑下去。」
在我遇过的人当中,也有人是因为被霸凌而长出打岔型人格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被霸凌这件事情,因此只能把负面情绪隐藏起来,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透过正向的外在来掩盖内在的负面情绪。
打岔型的样貌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打岔型的人希望世界可以和平快乐,因此面对负面事件时,总是用正面的方式一晃而过。他们不希望冲突发生,因此在他们感觉到事情似乎要爆发的时候,就会用各种方式打断负面情绪的酝酿。
例如父母为了父亲花钱的方式而起争执时,打岔型的小骞就拿着一台火车模型,跑到爸妈中间说:「爸爸妈妈你们看,这台车要发动?,噗噗~庆呛庆呛~你们看,火车要开到遥远的地方去了。」透过这样的方式来打断父母的争执。
长大成年后的打岔型人格也是这样,当他们面对自己的两个好友互相争执不下、班上因为一些问题而起争执、公司开会出现双方意见不合时,他们也会用逗趣的方式,试图让气氛缓和下来。
打岔型的副作用
但是,打岔型的人并不是一直都能真正的快乐。其实有些时候,他们也是很悲伤或很生气的,但是他们觉得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因此总是会装作没事。
就好像开头的那两个例子,他们总是用搞笑的方式来带过负面情绪,而周遭的人也常常因为如此,因为他们其实真的没有什么负面情绪、很能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也很少关心他们。
然而,打岔型的人其实是很孤单的,他们总是带着小丑的面具,却没有几个知心的好友,一来是因为他们很少向别人阐述他们内心真正的负面感受,总是用打岔带过;
二来是他们透过打岔来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让周遭的人以为他们其实没有负面情绪,使得打岔型的人在真正需要有人陪伴时,很少有人会主动关心他们,而他们本身也很少会主动去向他人求助,使得他们变得非常孤单。
打岔型的调整方式
那么,打岔型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打岔型的人可以试着多接触自己的真实情绪,每当自己脑中又浮现出负面情绪时,试着去记录自己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样的负面情绪,然后把这些事件与情绪,试着和能够同理倾听的朋友分享,借此有机会学到用不一样的方式来面对负面情绪。
而在面对冲突时,萨提尔认为,一致性是最合适的沟通姿态,在面对冲突时,能够考量到自身状态,也考量到对方的状态,同时把当时的情境考量进来。
因此,打岔型的人在面对冲突时,可以试着承认冲突的必然性,世界上一定会有冲突的发生,如果能试着专注、集中精神,同时真诚地去面对冲突,采取一致型的沟通方式,而不再透过搞笑来面对冲突,渐渐地,打岔型的人就能够在冲突之中保有自我,也不会在冲突中过度指责他人,严谨但轻松地去面对冲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