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医院门口照片,惹哭众人这份久违的感

門前天

是这份爱来自黑門00::02

主编:黑门

编辑:砾子

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这两天,医院门口,一张小患者和医护人员相互鞠躬的照片,让网友纷纷感叹:

说不上来为什么,看着就是想哭。

“从业21年,遇到了久违的美好。”

寒意不减的初春,提起小患者主动致谢的举动,护士长曹玲玲感慨万分。

而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的同时,都不约而同配上了多年前的一张老照片。

在斑驳的黑白画面里,一老一少、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洋一中、一医一患,两人双手合十,在医院的廊道里相互鞠躬行礼。

许多人纷纷大赞:这是跨越百年的,最萌鞠躬礼啊……

照片中的老人,是梅滕更。现任杭州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医院的这位不远万里前来的老院长,都是敬意满满:

“梅滕更老院长,不仅创建了当医院(现发展为浙医二院),还在莫干山山脚下创建了麻风病院。那时,麻风病比现在的艾滋病不知恐怖多少倍!

我时常在想,一位英国医师和他年仅19岁的妻子,离乡背井服务45年,还收治麻风病人,真是了不起。”

藉着这张照片,我想把这段多年前,尘封的历史再细细地讲给你听。

01

照片背后的

“英国司徒雷登”

提起司徒雷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他生于杭州,长于杭州,甚至还曾参与过杭州育英书院(之后的之江大学)的建设。

而在杭州,还有一位“司徒雷登”,他叫梅滕更。

又有“英国司徒雷登”、“浙北梅滕更,浙南苏慧廉”等称号。

从年来到中国,再到年黯然离开。

这位以医学为长的英国宣教士,在杭州居住了近半个世纪,同时一手开拓和推动了杭州西医事业的发展!

学者陈建明指出:

西方宣教士在华举办的医疗事业,客观上缓解了乡村和边疆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推动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在这些为中国医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西方宣教士中,“梅滕更”是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而他与那位小病人相互鞠躬的照片,正是他对中国、对杭州这份深沉之爱的写照……

《梅滕更在杭州》一书中记载,照片中这位四五岁的小病人向来体弱阴郁。

他不会像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样,兴奋地嬉戏玩耍,甚至都不曾放肆的哈哈大笑。

接收了这个“特殊”的小病人后,医院院长的梅医生每次去巡查,都会特地去逗他开心,有时还会一边给他讲着笑话,一边把他抱起来举到空中玩……

有一年冬天,小病人穿上了厚棉袄,活像只胖乎乎的“矮脚鸡”。

梅医生就弯下腰,然后慢慢直起脖子,身子往后仰,模仿公鸡发出“doodle-do—”的叫声。

他在跟着学的同时,终于忍不住第一次哈哈大笑了起来。

尔后,他向这位诙谐有爱的医生鞠躬致谢的画面,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并成为了医患和睦相处的一段佳话。

梅藤更与他看着长大的男孩打趣

其实梅医生和这位小病人的故事还有后续,小男孩长大后,医院的感情,医院药房的化学部工作。

在后来两人的合影中,他憨憨地抿嘴坐着,梅医生站在背后摆着滑稽的造型,可见两人十几年来的关系着实不虚。

在中国的45年,梅滕更常说:

“能够来到中国,我一直心怀感激。如果我可以再活一次,我仍然会做同样的选择。”

广行济世,广慈博爱;济人寿世,救死扶伤。

艰难时世,他着实把一辈子里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杭州这座“人间天堂”。

02

从16张病床的“小戒烟所”

医院

年,梅滕更出生在苏格兰西南部的一个村庄。

他的父亲和大哥都是当地富裕的商人,即便家境优渥,但从小到大,梅滕更都奉行着“Begoodanddogood”的格言。

其实原先梅滕更读的是商科,毕业后在格拉斯哥经商。

经商期间,由于听了一次美国著名布道家穆迪的演讲,受到启发的他决心投身福音复兴运动。

他进入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读书,而这是苏格兰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梅滕更驾驴车绕西湖

4年学医的闲暇期间,他和同学们一边在爱丁堡的贫民窟工作,一边也在积极学习和开展露天布道,为海外宣教做准备。

这一年,对梅滕更而言可谓是“三喜”临门:

一喜是他完成为期4年的医学课程,取得了医学学历;

二喜是他确定被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派往中国;

三喜是26岁的他遇上了自己挚爱一生的妻子和最好的帮手,南丁格尔。

年9月,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踏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经过数月的海上飘荡,他们从上海上岸,在经宁波、绍兴,最后抵达杭州。

医院前身“戒烟所”

当时梅滕更要接手的医院,是一穷二白:

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像样的设备、没有手术室……因为在此之前,这不过是一个只有16张病床的“小戒烟所”罢了。

但到杭第二天,天性乐观、热情的梅滕更就先带着妻子迫不及待地逛了一遍杭州城,随后又对妻子笑言:

“让我们来建个‘保持微笑’的开心俱乐部吧!”

医院

《说杭州》一书中也谈到:

其西有医院,乃清光绪六年英传教士以“慈善“之名医院。

当时梅滕更夫妇,把医院重新整顿再开时,仅有三间陋室,每月平均门诊百余人,住院病人20人。

梅滕更和其他医生试穿病服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外科手术并不了解,医院也有许多误解。

就连梅滕更从旗营墙下经过时,满族士兵都会向下扔石头以示不满。

医院一开始,只有那些穷苦无告、走投无路的人或生命垂危的人才肯来。

而许多就诊的病人,也曾闹出了不少笑话。

英国传记作者某天,记下了梅滕更查房时看到的景象:

病人拆开自己绷带,正看看伤口长得怎么样;刚做完腿骨手术的病人,觉得夹板不舒服,把它拆了;医院前可能好久没有吃饱,看上去饿极了,竟然在吃他的石膏……

梅滕更创建的医学院

梅医生挨个耐心解释,并以“弟兄”或“姐妹”称之,加上医术精湛,许多敌意才慢慢消退。

等他年离开时,医院已经有张病床、3个手术室、住院病人例左右,跻身医院之一。

与此同时,一并建起来的还有,医院、医院、医校、药学院、护士学校、协和讲堂等等。

03

“一旦人们欢笑的时候,

一切敌意都化解了。”

梅滕更有句名言,好医生应该具备3个“H”,Head(知识)、Hand(技能)、Heart(良心)。

就如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为梅滕更题写那般:

“先生莅浙,四十五年,以医救世,实导其先,博爱为教,宏愿允宣……”

梅滕更不仅说,他也这样去做了。

梅滕更在杭州的45个春秋,既传教布道,也行医办学。

梅滕更信件

因而每一天,他都过得异常忙碌,在他写给友人的信件中,我们可以瞥见他对中国百姓的关切,及对其灵魂的深深负担:

“我们从广东回来后,匆匆忙忙地定居下来,试着把我们积压的事情提前做完。上周日上午,我在小教堂祷告,下午去麻风病人处,晚上召开我们每周的祈祷者会议。正因为时间易逝,我们必须保证把所有恩赐,更投入地奉献给神的工作。更虔诚、更热切地引导人信靠耶稣。“我们在等候神和日复一日伴随神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这个国家已经准备好聆听福音,基督徒们已经醒来。”

作为福音医者的梅滕更医生,对患者的关爱和安慰,是自然而真诚地流露的。

医院查房时,病房里也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梅滕更和麻风病人

据说有一次,医院里来了几个都督的警卫,本来垂头丧气的几个人,因为梅滕更一个劲夸赞他们大腿强健,逗得病人也哈哈大笑。

他也喜欢跟病人玩恶作剧,一次梅医生被床撞到了膝盖骨,他表情很夸张地大叫了一声“痛”。

吓得几个病人纷纷涌过来,一位老妇揉他撞伤的地方,一个人开始给他扇风,

另一个人抬着他的腿,一个人扶着他的背,一个人给他把脉,还有一个急忙跑出去叫梅医生的妻子……

医院送别梅滕更夫妇

梅滕更曾说中国穷人不开心,有知识的阶层又要保持威严,很少有轻松的时刻。

“一旦人们欢笑的时候,一切敌意都化解了。”

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后来一位乡绅就曾对梅滕更表示:

“我见过富人帮助穷人,但我没见过一个人离开国家,去帮助别的国家的人,我在这儿躺着,看你对穷人、富人都是一个样子。”

麻风病院

医院不断壮大,他又在宝石山建了医院,在宝云山上和德清莫干山建了国内最好的医院。

结核、麻风病和梅毒,这是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

在当时的中国,多少人是闻“麻风病”色变,医院的建立,一时为许多家庭重新带来了曙光。

自打在莫干山建起了医院后,梅藤更便常常上山来义诊。

他每次来的时候,都会有人敲着铜锣到处跑:

“梅先生来了,有病的快来看了。”

梅滕更创建的医学院培养出的学生

在很短的时间内,有被人背着的、有被人抬着的,也有自己拄着拐杖的病号从各地涌来。

这是因为他们不仅相信并认可梅医生的医术,更重要的是,梅医生看病从不收钱!

年,由于国内形势所迫,在杭州待了45年的梅藤更不得不离开。

上船前,医界同仁以及诸多医学毕业生,赶来与他依依惜别,梅滕更说:

“我们为中国培养的这些优秀、年轻的医生、助产士、药剂师、护士,要比我们自己更有价值。

他们正在以各种方式,不断延续我们的生命。”

教会送别梅滕更夫妇

年8月30日,梅滕更在苏格兰辞世,享年79岁。

杭州的医院和宝云山山麓麻风病院的圣约翰小教堂,分别举行了两场追思仪式。

许多病人站起身来,准备说几句悼念的话,但还没开口,便已经泣不成声。

梅滕更在苏格兰的墓碑上,用中文刻着四个字——“仁爱而劳”。

我想这无论是对一位医者,还是任何其他职业的人,都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不仅是为了养身之费而劳,为了声名地位而劳,而是为爱而劳。

这一打破了语言、国家、贫富、学识上的差异,从神而来的爱,才是真正化解一切敌意的解药、跨越百年的恩典啊……

·AMEN·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baojipingcewang.com/wqmdbl/120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