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刘笑笑实习生矫文静
为走失人员结束流浪、回归家庭,使离散家庭能享团聚之乐,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探索运用“三位一体”寻亲工作方式,打造专业化寻亲团队、织密多维化寻亲网和建立程序化寻亲流程。3月16日,记者从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获悉,年以来,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寻亲工作室,截至目前,通过专业化的寻亲团队,工作室成功寻亲人,其中疑难人员成功寻亲76人,较之以往,大大提高了寻亲成功率。
打造专业化寻亲团队
年,市救助服务中心就曾救助过一名湖北籍梅某,在热心市民将其送至中心后,中心才得知梅某是自己走失,身上没有任何可以使用的身份信息。由于梅某说的是湖北地方方言,而且只有只言片语,表达能力有限,工作人员无法得知其具体信息。为此寻亲团队分工明确,系统检索、DNA比对等,多管齐下开展寻亲,尝试多种方法后无果。在一次工作室的碰头会上,一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提出,既然知道他是湖北口音,可以借助当地人做“翻译”。中心工作人员遂即联系到湖北武汉救助站,通过当地工作人员与梅某进行视频通话,终于得知他是武穴市余川镇邢元村人。于是在当天晚上便通过村书记联系到了梅某在青岛的妻子将其接走。
梅某寻亲成功照片
年以来,中心改变以往一次寻亲需要多部门配合效率较低的弊端,成立了以民政部救助行业专家、齐鲁和谐使者以及民政青年标兵为领头羊,搭配多名助理社工的专门寻亲工作室。通过这个专业化的寻亲团队,工作室成功寻亲人,其中疑难人员成功寻亲76人,较之以往,大大提高了寻亲成功率。
多方协作,实现寻亲信息实时共享
年,公安护送了一位名叫卢纪芝的女性受助人员到市救助服务中心。被发现时,卢女士衣衫褴褛并大喊大叫,精神明显异常。于是市救助服务医院治疗,经过3年的努力,卢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期间工作人员从未放弃帮她找家,每医院看望和沟通,为她梳头发、剪指甲,卢女士也能与工作人员进行简单聊天,但每次提供的只言片语都核实无果。与此同时,卢纪芝千里之外的福建老家,姊妹和儿子也是一刻不停的寻其下落。
年5月,市救助服务中心启动“照亮回家路”寻亲专项行动,工作室成员将包括卢纪芝在内的34人寻亲名单在各大媒体、公安刑警、志愿者中广泛传播,以寻亲专项行动为牵引,各方协力,最终卢女士的千里寻亲路天堑变通途,认亲现场,4个妹妹抱着卢纪芝放声大哭,场景让人动容。顺着这张多维寻亲网,来自黑龙江、吉林、江苏、河南等地的寻亲家庭相继到中心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市救助服务中心搭建的救助寻亲平台,联合各区市救助机构、民政部门实现了寻亲信息实时共享,最大限度的提升寻亲的实效性。其中与3家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合作,与1家具有手语专长的区域组织合作,与半岛都市报、半岛网、大众网等诸多媒体合作,在青岛两会期间更是与政协委员连线,让流浪乞讨人员的寻亲工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全程可溯,建立程序化寻亲流程
年,市救助服务中心筛查室建成,专职医生驻站、专业设备检测让传染性疾病筛查成为寻亲全流程的第一环节。正有了传染病筛查,在年帮患有肺结核病的东北籍救助人员张某某寻亲中,市救助服务中心才能驱车公里的车程中,顺利将张某某返回东北老家,并在在交接过程中,告知当地兄弟站此人所患疾病,将诊断时间、地点、医师和确诊后救助流程以及注意事项逐一交接,为后续救助工作提供依据。
传染性疾病筛查
据统计,仅一年,市救助服务中心主动发现的诸如艾滋病、梅毒、肝病、肺结核等各种高危传染性疾病例。救助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流浪乞讨人员,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很多人困难无依的同时也身染疾病。隐藏隐秘深、识别判断难、传染危害大,如何快速有效识别这些传染性疾病,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成为新时期救助服务工作的一大难题。
与公安干警协同合作。
通过建立疾病筛查、入站检索、寻亲发布、公安协查、DNA比对等一系列流程,市救助服务中心实现寻亲程序化、全程可追溯。